搜索
首页 《过普宁寺》 山萦细栈疑无路,树络崩崖不压人。

山萦细栈疑无路,树络崩崖不压人。

意思:山弯弯细栈疑无路可走,树络崩裂的山崖不压人。

出自作者[宋]陆九渊的《过普宁寺》

全文创作背景

《过普宁寺》是宋代的陆九渊在游历江南,途经普宁寺时所作的一首诗。普宁寺是一座佛教寺庙,位于江南风景秀丽之地,给陆九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通过此诗表达了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赞美,同时也展示了他对佛教哲理的思考。该诗的创作背景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 陆九渊对江南风光的热爱:作为一位文人,陆九渊对江南的秀美风光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在游历江南时,被普宁寺所处的优美景色所吸引,产生了创作的冲动。 2. 对佛教文化的思考:陆九渊是一位具有深厚儒学背景的学者,但他对佛教文化也颇有研究。在参观普宁寺时,他对佛教的教义和文化产生了更深的思考,这些思考也体现在他的诗中。 3. 表达人生哲理:陆九渊的诗往往寓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在《过普宁寺》中,他通过描绘寺庙和周围的景色,传达了对生命、自然和宇宙的感悟。 综上所述,《过普宁寺》的创作背景主要源于陆九渊对江南风光的热爱、对佛教文化的思考以及他想要表达的人生哲理。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偶扶藜杖过南津,野寺长桥发兴新。
暂就清溪照须鬓,不妨翠雾湿衣巾。
山萦细栈疑无路,树络崩崖不压人。
朝暮有程常卒卒,向因携酒上嶙峋。
作者介绍
陆九渊(1139年-1181年),字道山,号青峰,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一位思想家、哲学家和政治家。他出生于一个世家,祖上曾有唐朝宰相,他自幼聪慧,七岁即能读书写字。陆九渊早年曾投身于理学门派,后来转向心学,创立了“格物致知”这一重要思想。

陆九渊所提出的“格物致知”思想,主要指通过观察世界万物,探究它们的本质属性,以求达到对人类自身的认识和把握,并从而实现做事情的准确性和正确性。他认为人的心灵是具有本能的善性,但由于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会产生各种错觉和负面情绪。他提倡“心中无物”,即要将自己的内心净化、清空,把注意力集中在外界的真实事物上,以求达到对事物的真正认识和理解。

除了哲学思想方面的成就,陆九渊还曾在政治和文学方面有所成就,担任过吏部秘书郎、吏部员外郎等职务,还多次被征召出任高级官员。他的作品有《格致论》、《四端集》等。

关键词解释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