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为潭渊深,动作涛澜起。
意思:只为潭深,动作涛澜起。
出自作者[宋]苏辙的《示资福谕老》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隐居时的作品,从中可以窥见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首联“幽居百无营,孤坐若假寐。根尘两相接,逆流就一意。”描绘了诗人独自在幽静的居所中静坐,仿佛在假寐的状态下与外界隔绝,与尘世间的纷扰和喧嚣暂时脱离。这里,“根尘”指的是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交融,而“逆流”则象征着对生活的逆向思考和反叛。
颔联“意念纷无端,中止不及地。”进一步描述了诗人内心的纷乱和矛盾,这些思绪如同无端的纷扰,难以控制和停止。然而,诗人却能够通过静坐和冥想,逐渐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无思的状态。
颈联“寂然了无觉,乃造真实际。”描述了诗人进入了一种超越感官、超越思维的状态,此时他感到寂静无思,达到了真正的内心平静。这种状态被视为“真实际”,即真实的、内在的、超越一切外在表象的世界。
接下来的几联,诗人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将抽象的哲理寓于具体的意象之中。他以百川入海、众水皆一味、止为潭渊深、动作涛澜起等比喻,表达了生活如水、深浅自如、动静相宜的道理。而“动止初何心,及遇适然耳。”则表达了顺应自然、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最后,“吾心未尝劳。万物将自理。”则表达了诗人对内心平静、万物自理的追求和信仰。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感悟,强调了内心的平静、顺应自然、万物自理的重要性。通过静坐和冥想,诗人寻求内心的平静和超越,以达到真正的内心世界。这首诗的哲理深刻,意象生动,语言简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