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径山道中次韵答周长官兼赠苏寺丞》 聊为山水行,遂此麋鹿性。

聊为山水行,遂此麋鹿性。

意思:聊为山水行,于是这麋鹿性。

出自作者[宋]苏轼的《径山道中次韵答周长官兼赠苏寺丞》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一种宁静、简朴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态度的赞赏。 首联“年来战纷华,渐觉夫子胜。”描绘了作者过去的生活,充满了纷争和繁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发现夫子的生活方式胜过这些纷华。这一联通过对比,突出了夫子生活的宁静和简朴,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颔联“欲求五亩宅,洒扫乐清净。”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简朴生活的追求,他想要一个五亩大的住宅,可以洒扫庭院,享受清净的生活。这一联通过描绘一个简单的住宅,表达了作者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颈联“学道恨日浅,问禅惭听莹。”表达了作者对学道的渴望和追求,但他也意识到自己的学道之路还很短,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这一联通过表达作者的谦逊和自省,展示了他的谦虚和进取心。 尾联“不如従我游,高论发犀柄。”表达了作者希望有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游山玩水,畅谈人生。这一联通过邀请他人加入自己的生活,展示了作者的热情和开放心态。 整首诗通过对宁静、简朴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态度的赞赏,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同时,诗中也展示了作者的谦虚、进取心和热情开放的心态。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年来战纷华,渐觉夫子胜。
欲求五亩宅,洒扫乐清净。
学道恨日浅,问禅惭听莹。
聊为山水行,遂此麋鹿性。
独游吾未果,觅伴谁复听。
吾宗古遗直,穷达付前定。
餔糟醉方熟,洒面呼不醒。
奈何效燕蝠,屡欲争晨暝。
不如従我游,高论发犀柄。
溪南渡横木,山寺称小径。
(太平寺,俗号小径山。
)幽寻自兹始,归路微月映。
南望功臣山,云外盘飞磴。
三更渡锦水,再宿留石镜。
缅怀周与李,能作洛生咏。
明朝二子至,诗律严号令。

作者介绍 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关键词解释

  • 为山

    读音:wéi shān

    繁体字:為山

    意思:(为山,为山)
    喻建立功业。
    晋·陶潜《悲从弟仲德》诗:“在数竟不免,为山不及成。”参见“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解释:1.喻建立

  • 水行

    引用解释

    1.水上航行。《庄子·天运》:“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陆行莫如用车。”《史记·夏本纪》:“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晋书·傅玄传》:“大将军 苟晞 表请迁都,使 祗 出诣 河阴 ,修理舟檝,为水行之备。”

    2.谓游水。《新五代史·吴越世家·钱鏐》:“水军卒 司马福 多智而善水行。” 清 黄鷟来 《杂诗》:“水行剸蛟龙,陆出截虎

  • 麋鹿

    读音:mí lù

    繁体字:麋鹿

    短语:

    英语:elk

    意思:
    1.麋与鹿。
    《孟子梁惠王上》:“乐其有麋鹿鱼鳖。”
    唐·孟郊《隐士》诗:

  • 山水

    读音:shān shuǐ

    繁体字:山水

    短语:光景 景 景观 景物 色

    英语:landscape

    意思:
    1.山与水。
    《墨子明鬼下》:“古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