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忆弟二首》 人稀吾不到,兵在见何由。

人稀吾不到,兵在见何由。

意思:人们很少不到我,军队在看见怎么。

出自作者[唐]杜甫的《忆弟二首》

全文赏析

原注:时归在河南陆浑庄。

  《唐书》:陆浑县,属河南府。又伊阙县有陆浑山。【顾注】公乾元元年六月,自左拾遗出为华州司功。冬晚,间至东都。时安庆绪弃东都而走,河南已复,故公得暂往洛阳故居。此诗乃二年春作也。

  丧乱闻吾弟,饥寒傍济州①。人稀书不到,兵在见何由②。忆昨狂催走③,无时病去忧,即今千种恨,惟共水东流④。

  (公至东都而忆弟也。上四,叹乱后分离。下四,伤乱初奔散,辗转相忆,故忧结而成恨。忆昨二句,乃十字句法。谓自昔奔走以来,忧弟而病,无能解去也。洛阳在西,济州在东,故愁恨与水而俱东。)

  ①《后汉书》:饥寒道路。《唐书》:“济州,属河南道,天宝十三载废济州,以所管五县入郓州。【邵注】济州,,即今山东济宁州。②《汉书·韩信传》:然则何由。③《易林》:“狂走蹶足。”《楚辞》:“狂顾南行。”王逸注:“狂,犹遽也。”④《吕氏春秋》:“水泉东流,日夜不休。”

  其二

  且喜河南定,不问邺城围。百战今谁在①,三年望汝归。故园花自发②,春日鸟还飞。断绝人烟久③,东西消息稀。

  (此申上章所忆之意。上四,望弟归乡,承前“兵在见何由”。下四,望弟音书,承前“人稀书不到”。洛阳初定,故转忧为喜。花鸟空存,则喜处仍忧矣。邺城之战,关于河北存亡,曰不同者,以初见家乡为幸,故不暇计及耳。花发鸟飞,即溅泪伤心意。)

  ①梁戴暠诗:“将军一百战。”②何逊诗:“独守故园秋。”③曹植诗。“千里无人烟。”葛常之《韵语阳秋》:老杜寄身于干戈骚屑之中,感时对物,则悲伤系之,如“感时花溅泪”是也。故其作诗,多用“自”字。《田父泥饮》云:“步覆随春风,村村自花柳。”《遣怀》云:“愁眼看霜露,寒城菊自花。”《忆弟》云:“故园花自发,春日鸟还飞。”《日暮》云:“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滕王亭子》云:“古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宿白沙驿》云:“万象皆春气,孤槎自客星。”古人对景言情,各有悲喜,而自不能累无情之物也。
-----------仇兆鳌 《杜诗详注》-----------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丧乱闻吾弟,饥寒傍济州。
人稀吾不到,兵在见何由。
忆昨狂催走,无时病去忧。
即今千种恨,惟共水东流。
且喜河南定,不问邺城围。
百战今谁在,三年望汝归。
故园花自发,春日鸟还飞。
断绝人烟久,东西消息稀。
作者介绍 杜甫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关键词解释

  • 不到

    读音:bú dào

    繁体字:不到

    英语:absent oneself from

    意思:
    1.不到达。
    《诗大雅韩奕》:“蹶父孔武,靡国不到。”
    《儿女英雄传》第五

  • 何由

    读音:hé yóu

    繁体字:何由

    意思:亦作“何繇”。

    1.从何处,从什么途径。
    《楚辞天问》:“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汉·王褒《四子讲德论》:“僕虽嚚顽,愿从足下。虽然,何由而自达哉!”唐·王昌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