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二风诗·治风诗五篇·至正》 谠言则听,谄言不听。

谠言则听,谄言不听。

意思:正直的话就听,奉承话不听。

出自作者[唐]元结的《二风诗·治风诗五篇·至正》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优秀的诗歌,它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阐述了君王应该如何明智地治理国家。 首先,诗歌中提到了“功不滥赏,罪不滥刑”,这是对公正和公平原则的强调。作为君王,应该根据每个人的贡献和过错来给予适当的奖赏和惩罚,而不是随意地滥用手中的权力。这样的原则可以帮助建立一个公正、公平的社会环境,使人们感到公平和安全。 其次,“谠言则听,谄言不听”,这是对诚实和正直的强调。作为君王,应该听取那些正直的意见和建议,而不是被谄媚之言所迷惑。正直的言论可以帮助君王做出明智的决策,而谄媚之言则可能会误导君王做出错误的决定。因此,君王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任何形式的诱惑所左右。 最后,“王至是然,可为明焉”,这是对君王行为的期望和评价。诗歌在这里强调,如果君王能够遵循上述原则,他就可以被称为明智的君王。这表明诗歌认为明智的君王应该具备公正、公平、诚实和正直的品质,同时也应该能够听取不同意见并做出明智的决策。 总的来说,这首诗歌强调了公正、公平、诚实和正直的重要性,并期望君王能够遵循这些原则来治理国家。这不仅有助于建立一个公正、公平、安全和稳定的社会环境,也有助于提高君王的形象和威信。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为君之道,何以为明?
功不滥赏,罪不滥刑。
谠言则听,谄言不听。
王至是然,可为明焉。
作者介绍 袁宏道简介
元结(719-772年),字次山,号漫叟、聱叟、浪士、漫郎,唐代道家学者。原籍河南(今河南洛阳),后迁鲁山(今河南鲁山县),天宝六载(747)应举落第后,归隐商余山,道家思想对元结影响深远。天宝十二载进士及第。安禄山反,曾率族人避难猗玗洞(今湖北大冶境内),因号猗玗子。乾元二年(759),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代宗时,任道州刺史,调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政绩颇丰。约大历七年(约772年)入朝,后卒于长安。原有著作多部,均佚。现存的集子常见者有明郭勋刻本《唐元次山文集》、明陈继儒鉴定本《唐元次山文集》、淮南黄氏刊本《元次山集》。今人孙望校点有《元次山集》。(生卒见元结墓表)

关键词解释

  • 谠言

    读音:dǎng yán

    繁体字:讜言

    英语:outspoken remark

    意思:(谠言,谠言)
    正直之言,直言。
    《汉书叙传上》:“吾久不见班生,今日复闻谠言!”颜师古注:“谠

  • 不听

    读音:bù tīng

    繁体字:不聽

    意思:(不听,不听)

    1.谓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齐侯不听左右,魏主不听誉者,而明察照群臣。”
    《后汉书伏湛传》:“步欲留与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