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堪望黎庶,匝地是疮痍。
意思:那可以看到百姓,遍地是创伤。
出自作者[唐]齐己的《读岘山碑》
全文赏析
这首诗《三载羊公政,千年岘首碑。何人更堕泪,此道亦殊时。兵火烧文缺,江云触藓滋。那堪望黎庶,匝地是疮痍。》是一首对古代官员政绩的赞扬和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的诗。
首句“三载羊公政”,借用了东晋时羊祜在岘山放羊的故事,以此赞扬这位官员在任期间,勤政爱民,三年的时间里,他始终如一地执行他的职责,为当地人民做出了贡献。
“千年岘首碑”则是对这位官员的敬仰之情,如同岘山之碑,历经千年仍屹立不倒,象征着他的功绩将永载史册。
“何人更堕泪,此道亦殊时。”这两句诗表达了人们对这位官员离去的哀痛之情,同时也揭示了社会现实的残酷,即使是在这样的时代,仍有官员愿意为民请命,尽职尽责。
接下来的两句“兵火烧文缺,江云触藓滋。”描绘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使原本的文化遗产遭受了破坏,江边的云彩也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斑驳。
最后两句“那堪望黎庶,匝地是疮痍。”是对人民苦难的直接描绘,满目疮痍的地域,让人不忍直视,深深体现出战争和灾难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官员的政绩、人民的苦难和对官员离去的哀痛之情,表达了对古代官员的敬仰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同时,也揭示了社会现实的残酷和官员的职责所在,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