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清风谣》 愿此阳春时,勿使飘暴生。

愿此阳春时,勿使飘暴生。

意思:愿这阳春时,不要让风暴生。

出自作者[宋]范仲淹的《清风谣》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表达了诗人对清风的赞美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首联“清风何处来,先此高高台”,诗人以高台为背景,表达了对清风的期待和向往。颔联“兰丛国香起,桂枝天籁回”,进一步描绘了清风的香气和美好,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颈联“万古郁结心,一旦为君开”,诗人通过想象清风的无限美好,表达了对清风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接下来,诗人通过描述客人的慰问和自己的想象,表达了对清风的向往和追求。诗人想象自己像在华胥国、天台山、松丘、烟霞游历,也像向庄子、宋玉求教逍遥之道,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和追求。诗人在想象中体验到了清风的清凉、甘甜和美好,也感受到了清风的无限力量和美好。 最后,诗人呼吁人们不要让清风受到伤害,希望阳春时清风不要暴躁,希望清风能够解除人们的苦闷,能够洗涤人们的头巾。诗人也希望清风能够让万物生长繁荣,让宋玉的赋得以实现。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通过高台、香气、清凉的想象等意象,诗人将清风的美好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清风何处来,先此高高台。
兰丛国香起,桂枝天籁回。
飘飘度清汉,浮云安在哉。
万古郁结心,一旦为君开。
有客慰所思,临风久徘徊。
神若游华胥,身疑立天台。
极渴饮沆瀣,大暑执琼瑰。
旷如携松丘,腾上烟霞游。
熙如揖庄老,语人逍遥道。
朱弦鼓其薰,可以解吾民,沧浪比其清,可以濯吾缨。
愿此阳春时,勿使飘暴生。
千灵无结愠,万卉不摧荣。
庶几宋玉赋,聊广楚王情。
作者介绍 范仲淹简介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关键词解释

  • 阳春

    读音:yáng chūn

    繁体字:陽春

    英语:spring

    意思:(阳春,阳春)

    1.春天;温暖的春天。
    《管子地数》:“君伐菹薪,煮泲水为盐,正而积之三万钟,至阳春,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