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满庭芳 赠骆先生刘石二先生》 常处真常常应,常静常在。

常处真常常应,常静常在。

意思:常处真常应,常静常在。

出自作者[元]马钰的《满庭芳 赠骆先生刘石二先生》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佛教禅诗,旨在教导人们修行之道,强调内心的平静和超越世俗的智慧。 首先,诗中提到了“莫学奇怪”,这是对那些追求奇怪、神秘或超自然的东西的批评。作者认为,修行应该注重内在的修炼,而不是追求表面的奇特现象。 接着,“无为无作无赛”进一步强调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即不要刻意去做什么,不要过于执着于某种行为或观念。这种思想在佛教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帮助人们摆脱对物质的执着,从而更好地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百不歌中四句,偈内持戒”强调了遵守戒律和持戒的重要性。在佛教中,戒律是修行的基础,它可以帮助人们避免犯错和堕落。 “身心木雕泥捏”形象地描述了人的身体和心灵都是无常的,就像木雕和泥捏的一样,随时可能发生变化。这强调了修行者应该放下对身体的执着,专注于内心的修炼。 “常宁耐,常宁耐常耐,宁耐宁耐”这句话是对耐心的赞美。修行需要耐心和坚持,需要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坚持,才能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最后,“悟彻观天之道,执天行关要,自是交泰”表达了悟道的重要性。修行者应该通过观察自然之道来领悟真理,并按照这个真理来行事。这样,他们就能达到内心的平衡和和谐。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佛教修行的重要理念,即通过内心的修炼和坚持,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智慧。它鼓励人们放下物质和表面的追求,专注于内在的修炼和成长。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诸公学道,莫学奇怪。
无为无作无赛。
百不歌中四句,偈内持戒。
身心木雕泥捏,遇千魔、万难不采。
常宁耐,常宁耐常耐,宁耐宁耐。
悟彻观天之道,执天行关要,自是交泰。
常处真常常应,常静常在。
真常真欢真乐,现真如、超越三界。
真无坏,真无坏,无坏无坏。

关键词解释

  • 常常

    读音:cháng cháng

    繁体字:常常

    短语:三天两头 常 时 常事

    英语:often

    意思:
    1.时常,经常。
    《孟子万章上》:“欲常常而见

  • 常处

    读音:cháng chǔ

    繁体字:常處

    意思:(常处,常处)
    I
    谓固定不变的处事之道。
    《吕氏春秋圜道》:“黄帝曰:‘帝无常处也,有处者,乃无处也。’以言不刑蹇,圜道也。”
    II

  • 真常

    读音:zhēn cháng

    繁体字:真常

    意思:释道用语。真实常住之意。
    《楞严经》卷十三:“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唐·吕岩《敲爻歌》:“达圣道,显真常,虎兕刀兵更不伤。”

  • 常在

    读音:cháng zài

    繁体字:常在

    英语:be everlasting

    意思:
    1.长久存在。
    汉·焦赣《易林小畜之遯》:“天之所予,福禄常在。”
    晋·陶潜《岁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