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喜迁莺·烛飘花》 画楼残点两三声。

画楼残点两三声。

意思:画楼残点两三声。

出自作者[宋]晏殊的《喜迁莺·烛飘花》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优美的诗,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中夜酒醒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首先,诗的开头,“烛飘花,香掩烬。中夜酒初醒。”描绘了一个深夜的场景,烛光摇曳,香烬微掩,作者在深夜饮酒后醒来。这里的“烛飘花”形象地描绘了烛光摇曳的情景,给人一种朦胧、微妙的感觉,而“香掩烬”则进一步描绘了深夜的气氛,香烟袅袅,而烛光熄灭后的余烬也在暗夜中若隐若现。 “画楼残点两三声。窗外月胧明。”这两句描绘了画楼的点滴声和窗外朦胧的月光,给人一种安静、寂静的感觉。这里的“残点”指的是报时的钟声或更鼓声,寥寥两三声,更显深夜的静谧。“窗外月胧明”则描绘了月光的朦胧,给人一种神秘、幽静的感觉。 “晓帘垂,惊鹊去。好梦不知何处。”接下来的几句描绘了作者醒来后的情景,窗帘低垂,鹊儿惊飞,而作者的好梦却不知飞到了何处。这里的“惊鹊去”形象地描绘了鹊儿的惊飞,给人一种动态的感觉,而“好梦不知何处”则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梦境的怀念和留恋。 “南园春色已归来。庭树有寒梅。”最后两句描绘了南园的春色和庭院的寒梅,给人一种生机和希望的感觉。这里的“春色已归来”表达了春天的到来和回归,而“庭树有寒梅”则描绘了梅花的绽放,给人一种温暖和明亮的感觉。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它通过描绘深夜的场景和作者醒来后的情景,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知的期待。同时,它也通过描绘南园的春色和庭院的寒梅,表达了对生机和希望的向往。整首诗给人一种优美、宁静、神秘的感觉,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烛飘花,香掩烬。
中夜酒初醒。
画楼残点两三声。
窗外月胧明。
晓帘垂,惊鹊去。
好梦不知何处。
南园春色已归来。
庭树有寒梅。
作者介绍 晏殊简介
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关键词解释

  • 两三

    读音:liǎng sān

    繁体字:兩三

    意思:(两三,两三)
    几个。表示少量。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九相逢行》:“兄弟两三人,中子为侍郎。”
    唐·皎然《舟行怀阎士和》诗:“相思一日在孤舟,空见归云

  • 画楼

    读音:huà lóu

    繁体字:畫樓

    意思:(画楼,画楼)
    雕饰华丽的楼房。
    唐·李峤《晚秋喜雨》诗:“聚霭笼仙阁,连霏绕画楼。”
    宋·李清照《浪淘沙闺情》词:“帘外五更风,吹梦无踪。画楼重上与谁同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