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坛在此山,识者常回首。
意思:瑶坛在这山上,有见识的人常常回首。
出自作者[唐]刘禹锡的《善卷坛下作》
全文赏析
这首诗《先生见尧心,相与去九有。斯民既已治,我得安林薮。道为自然贵,名是无穷寿。瑶坛在此山,识者常回首》是一首对“先生”的赞歌,这位先生被描绘为具有高尚的道德和智慧,能够洞察世事,引导人们走向和谐与安宁。
首两句“先生见尧心,相与去九有”,表达了先生对尧心的理解和接纳,他引领人们远离纷扰的世俗生活,走向更为高尚的精神追求。九有,在这里指的是广大的地域和人群。这两句诗描绘了先生对世人的深远影响,以及他引导人们走向更高境界的决心和行动。
“斯民既已治,我得安林薮”进一步描绘了先生的贡献和影响。在先生的引导下,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治理,社会秩序井然。诗人用“安林薮”来形容这种和谐安宁的状态,象征着人们过上了宁静、安详的生活。
“道为自然贵,名是无穷寿”两句诗表达了先生的道德和智慧的重要性。道为自然贵,意味着先生的道行与自然之道相契合,超越了世俗的束缚和局限。名是无穷寿,则表达了先生的名声和智慧将永存不朽。
最后两句“瑶坛在此山,识者常回首”,描绘了先生的居所——瑶坛,位于此山中,只有真正理解他的人才会常常回首。瑶坛象征着先生的精神家园,也是他高尚道德和智慧的象征。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先生高尚的道德、智慧和影响力,表达了对这位先生的敬仰之情。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和谐、安宁生活的向往和对高尚道德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