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善卷坛下作》 瑶坛在此山,识者常回首。

瑶坛在此山,识者常回首。

意思:瑶坛在这山上,有见识的人常常回首。

出自作者[唐]刘禹锡的《善卷坛下作》

全文赏析

这首诗《先生见尧心,相与去九有。斯民既已治,我得安林薮。道为自然贵,名是无穷寿。瑶坛在此山,识者常回首》是一首对“先生”的赞歌,这位先生被描绘为具有高尚的道德和智慧,能够洞察世事,引导人们走向和谐与安宁。 首两句“先生见尧心,相与去九有”,表达了先生对尧心的理解和接纳,他引领人们远离纷扰的世俗生活,走向更为高尚的精神追求。九有,在这里指的是广大的地域和人群。这两句诗描绘了先生对世人的深远影响,以及他引导人们走向更高境界的决心和行动。 “斯民既已治,我得安林薮”进一步描绘了先生的贡献和影响。在先生的引导下,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治理,社会秩序井然。诗人用“安林薮”来形容这种和谐安宁的状态,象征着人们过上了宁静、安详的生活。 “道为自然贵,名是无穷寿”两句诗表达了先生的道德和智慧的重要性。道为自然贵,意味着先生的道行与自然之道相契合,超越了世俗的束缚和局限。名是无穷寿,则表达了先生的名声和智慧将永存不朽。 最后两句“瑶坛在此山,识者常回首”,描绘了先生的居所——瑶坛,位于此山中,只有真正理解他的人才会常常回首。瑶坛象征着先生的精神家园,也是他高尚道德和智慧的象征。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先生高尚的道德、智慧和影响力,表达了对这位先生的敬仰之情。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和谐、安宁生活的向往和对高尚道德的追求。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先生见尧心,相与去九有。
斯民既已治,我得安林薮。
道为自然贵,名是无穷寿。
瑶坛在此山,识者常回首。
作者介绍 陆游简介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关键词解释

  • 回首

    读音:huí shǒu

    繁体字:回首

    英语:turn one\'s head; turn round; look back; call to mind; recollect

    意思:(参见迴首)
    <

  • 瑶坛

    读音:yáo tán

    繁体字:瑤壇

    意思:(瑶坛,瑶坛)

    1.用美玉砌成的高臺,多指神仙的居处。
    《后汉书方术传序》:“然神经怪牒,玉策金绳,关扃于明灵之府,封縢于瑶坛之上者,靡得而闚也。”

  • 在此

    读音:拼音:zài cǐ 五笔:dhhx

    在此的解释

    词语分解

    • 在的解释 在 à 存,居:存在。健在。青春长在。 存留于某地点:在家。在职。在位。 关于某方面,指出着重点:在于(a.指出事物的本质所在,或指出事物以什么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