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寄济南守李公择》 飞花暮雪深,浮蚁糟床熟。

飞花暮雪深,浮蚁糟床熟。

意思:飞花暮雪深,浮蚁糟床成熟。

出自作者[宋]苏辙的《寄济南守李公择》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作者在山东(齐鲁)地区的所见所感的诗。作者通过描绘山东地区的农田、水泉、溪谷、下田、池塘、菱芡、辞家远游、与友人相聚等场景,表达了对山东地区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 首联“岱阴皆平田,济南附山麓”,描绘了山东地区的地理特点,即山多平田少,但济南地区则靠近山麓,水泉丰富,为农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颔联“山穷水泉见,发越遍溪谷”,通过描绘水泉的丰富和溪谷的流淌,进一步展示了山东地区的自然环境之美。 接下来的几联,作者详细描绘了山东地区的农田、农作物、池塘等,表达了对山东地区丰饶富足的赞美。同时,作者也表达了对远离家乡的孤独和思念,以及对与友人相聚的喜悦。 在诗中,作者通过对山东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和对自然的敬畏。同时,作者也通过与友人的相聚和诗歌创作,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 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通过对山东地区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远游的孤独的感慨。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岱阴皆平田,济南附山麓。
山穷水泉见,发越遍溪谷。
分流绕涂巷,暖气烝草木。
下田满粳稻,秋成比禾菽。
池塘浸余润,菱芡亦云足。
辞家四千里,恃此慰穷独。
公従吴兴来,苕霅犹在目。
应恐齐鲁间,长被尘土辱。
不知西垣下,滉漾千亩渌。
仰见鸥鹭翻,俯视龟鱼浴。
初来厌桴鼓,稍久捐鞭扑。
清诗调嘉宾,夜话继华烛。
飞花暮雪深,浮蚁糟床熟。
相对各忘归,西来自嫌速。
人生每多故,乐事难再卜。
钜野一汗漫,河济相腾蹙。

作者介绍 苏辙简介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获召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劝阻起用李清臣而忤逆哲宗,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

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

关键词解释

  • 飞花

    引用解释

    1.落花飘飞。 唐 韩翃 《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2.飘飞的落花。 明 顾大典 《青衫记·茶客娶兴》:“你掩泪含羞辞别去,似飞花逐水悠悠,萧萧孤影向谁投。”

    3.比喻飘飞的雪花。 宋 苏辙 《上元前雪三绝句》之一:“不管上元灯火夜,飞花处处作春寒。”

    4.纺织时飞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