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游赏心亭》 六朝遗迹此空存,城压沧波到海门。

六朝遗迹此空存,城压沧波到海门。

意思:六朝遗迹这空存,城压沧波到海门。

出自作者[宋]王珪的《游赏心亭》

全文赏析

这首诗《六朝遗迹此空存,城压沧波到海门》是一首对六朝遗迹的感慨之诗。诗人通过描绘沧波压城、江山万里、九秋天地等景象,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人事沧桑的深深感慨。 首联“六朝遗迹此空存,城压沧波到海门”,诗人以六朝遗迹已经空存,只剩下城池压着沧波直到海门,描绘出历史的沧桑和变迁。这一联奠定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表达了诗人对历史长河中繁华落尽、岁月无情的一种感慨。 颔联“万里江山来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诗人用“万里江山”和“九秋天地”两个意象,表达了空间的广袤和时间的悠久,而“醉眼”和“吟魂”则表达了诗人对这壮丽景象的深深陶醉和感慨。这一联通过视觉和情感的交融,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感慨和情感。 颈联“于今玉树悲歌起,当日黄旗王气昏”,诗人运用了典故,以玉树悲歌和黄旗王气昏暗,表达了对六朝兴衰的历史回顾和感慨。这一联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使诗人的感慨更加深刻。 尾联“人事不同风物在,怅然犹得对方樽”,诗人以人事不同但风物依旧来表达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感慨。虽然人事已经不同,但风物依旧存在,这引发了诗人的惆怅之情。而方樽的出现,则可能是诗人借酒浇愁,表达了对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无奈和感慨。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六朝遗迹的描绘和对历史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无情、历史变迁的深深感慨。诗人通过视觉、情感和典故的运用,使诗作具有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内涵。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六朝遗迹此空存,城压沧波到海门。
万里江山来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
于今玉树悲歌起,当日黄旗王气昏。
人事不同风物在,怅然犹得对方樽。
作者介绍
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学家。祖籍成都华阳,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

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王珪进士及第,高中榜眼。初通判扬州,召直集贤院。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等。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拜参知政事。熙宁九年(1076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元丰五年(1082年),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丰六年(1083年),封郇国公。哲宗即位,封岐国公。旋卒于位,年六十七,赠太师,谥文恭。

关键词解释

  • 海门

    读音:hǎi mén

    繁体字:海門

    英语:sea gate

    意思:(海门,海门)
    海口。内河通海之处。
    唐·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宋·

  • 六朝

    读音:liù cháo

    繁体字:六朝

    英语:Six Dynasties

    意思:
    1.三国·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相继建都建康(吴名建业,今南京市),史称为六朝。
    唐·钱起

  • 遗迹

    读音:yí jì

    繁体字:遺跡

    短语:遗址

    英语:trace

    意思:(参见遗迹,遗蹟)

    近义词: 古迹、奇迹、事迹、废墟、瓦砾、陈迹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