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赠郭承务芦雁》 画士郭熙画之冠,郭熙去后名未断。

画士郭熙画之冠,郭熙去后名未断。

意思:画家郭熙绘画的帽子,郭熙走后名未判决。

出自作者[宋]白玉蟾的《赠郭承务芦雁》

全文赏析

这首诗《画士郭熙画之冠,郭熙去后名未断》是一首对郭熙的画作和画艺的赞美诗。郭熙是一位著名的画士,他的画作在郭氏去世后仍然广受赞誉,其艺术影响力并未因他的去世而减弱。诗中通过描绘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表达了对郭熙画艺的敬仰之情。 诗中首先描绘了郭熙的画作《芦雁图》中的场景,画面中的芦苇、鸿雁等元素栩栩如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诗中用“烟水潇潇风卷芦,沙边鸿雁暮相呼”来形容这幅画作的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秋天的芦苇荡边,听着鸿雁的呼唤。 接着,诗中又描绘了另一幅画面:“幻出栖雁三四只,八九叶芦横古碛。欲宿未宿嘹唳声,渔舟泊岸山烟黑。”这幅画面中的大雁似乎在寻找栖息之地,但又无法确定,因此发出嘹亮的叫声。而渔舟停泊在岸边,山间的烟雾让画面更显神秘。 诗中还通过对比手法,将郭熙的画作与其他画作进行比较,突显出郭熙画作的独特之处。“世间此画知有无”,表达了人们对这幅画的渴望和期待。 最后,诗中还通过描绘大雁的归巢场景,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飞越戍楼西畔去”一句,让人联想到戍边的战士们也在思念着家乡和亲人。 整首诗通过对郭熙画作的赞美和对大雁的描绘,表达了对艺术和自然的敬仰之情,同时也传递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这首诗是一首优美的诗歌,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艺术和自然的魅力。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画士郭熙画之冠,郭熙去后名未断。
其裔复有郭万里,胸中丹青饱无限。
为谁作此芦雁图,杰出南齐宇文焕。
烟水潇潇风捲芦,沙边鸿雁暮相呼。
潇潇洞庭此秋景,世间此画知有无。
幻出栖雁三四只,八九叶芦横古碛。
欲宿未宿嘹唳声,渔舟泊岸山烟黑。
秋风吹落梧叶黄,过雁往往归衡阳。
横空书字人不识,飞过有影沉沧浪。
落霞浸水江村暮,数只翱翔回古渡。
引领举喙啄荷花,飞越戍楼西畔去。
云寒月淡西塞秋,几声凄切惹人愁。
岸头飞共丹枫落,打团成阵访沙鸥
作者介绍 苏辙简介
白玉蟾(1194-1290),南宋时人,内丹理论家。

南宗的实际创立者,创始金丹派南宗,金丹派南五祖之一。

生卒年待考,原名葛长庚,本姓葛,名长庚。字如晦,号琼琯,自称神霄散史,海南道人,琼山老人,武夷散人。定居福建闽清。

祖籍福建闽清,生于海南琼州。幼聪慧,谙九经,能诗赋,长于书画,12岁时举童子科,作《织机》诗;才华横溢,著作甚丰。

自幼从陈楠学丹法,嘉定五年(1212)八月秋,再遇陈楠于罗浮山,得授金丹火候诀并五雷大法。

他曾云游罗浮、武夷、天台、庐山,阁皂等地,寻师访友,学道修炼,经历过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艰辛岁月。他在云游途中,先后收留元长、彭耜、陈守默、詹继瑞为徒。据称‘四方学者,来如牛毛‘,影响日益扩大,自此打破自张伯端至陈楠以来南宗的单传历史。旋即复归武夷止止庵传道授法,正式创立金丹派南宗。

关键词解释

  • 画士

    读音:huà shì

    繁体字:畫士

    意思:(画士,画士)
    对从事绘画者的美称。
    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词采》:“予谓:既工此道,当如画士之传真,闺女之刺绣,一笔稍差,便虑神情不似,一针偶缺,即防花鸟变形。”

  • 郭熙

    读音:guō xī

    词语解释

    ⒈  北宋画家。字淳夫,温县(今属河南)人。1068-1077年间为图画院艺学,后迁待诏。擅画山水,早年较细腻工巧,晚岁则转为雄壮爽健。与子郭思合著《林泉高致》,是重要的山水画论著。有《早春图》等存世。

    国语辞典

    郭熙

  • 后名

    读音:hòu míng

    繁体字:後名

    意思:(后名,后名)
    身后声名。
    《后汉书崔骃传》:“时人或讥其太玄静,将以后名失实。”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山下潭中有杜元凯碑,元凯好尚后名,作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