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骊姬墓下作(夷吾、重耳墓,隔河相去十三里》 献公恣耽惑,视子如仇雠。

献公恣耽惑,视子如仇雠。

意思:献公放纵沉溺惶惑,看你好像仇敌。

出自作者[唐]岑参的《骊姬墓下作(夷吾、重耳墓,隔河相去十三里》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悼念和谴责,通过对骊姬故事的描绘,表达了对不义行为的谴责和对逝去时间的无奈。 首联“骊姬北原上,闭骨已千秋。浍水日东注,恶名终不流”,诗人描绘了骊姬的坟墓和她的恶名。颔联“献公恣耽惑,视子如仇雠。”是对骊姬悲剧命运的深入挖掘,揭示了献公的冷酷无情和骊姬的悲惨命运。颈联“蛾眉山月苦,蝉鬓野云愁。”则进一步描绘了骊姬的悲苦形象,月苦云愁,象征着她的命运。尾联“欲吊二公子,横汾无轻舟。”诗人表达了对骊姬两个儿子的怀念,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悲剧的哀悼和对无法改变历史的无奈。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通过生动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了骊姬的悲惨命运和历史的无奈。同时,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不义行为的谴责和对历史的反思。 此外,这首诗的用典也十分巧妙,如“蛾眉山月”、“蝉鬓野云”等,既增加了诗的意蕴,也使诗的主题更加鲜明。整首诗的韵律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是一首优秀的古诗。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骊姬北原上,闭骨已千秋。
浍水日东注,恶名终不流。
献公恣耽惑,视子如仇雠。
此事成蔓草,我来逢古丘。
蛾眉山月苦,蝉鬓野云愁。
欲吊二公子,横汾无轻舟。
作者介绍 岑参简介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有《岑参集》十卷,已佚。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

关键词解释

  • 仇雠

    读音:chóu chóu

    繁体字:仇讎

    意思:(仇雠,仇雠)
    亦作“仇仇2”。
    仇人;冤家对头。
    《左传哀公元年》:“﹝越﹞与我同壤而世为仇雠。”
    《荀子臣道》:“爪牙之士施,则仇雠不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