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濠原路中》 长亭短亭三复五,总是儿时行底路。

长亭短亭三复五,总是儿时行底路。

意思:长亭短亭反复五,都是小孩的时候行底路。

出自作者[宋]杨万里的《濠原路中》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往昔与亲人分别的回忆,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感慨。诗中提到了长亭短亭、天寒日黄、悲不为涂穷、病雁孤飞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旅途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 首句“长亭短亭三复五,总是儿时行底路”,诗人似乎在告诉我们,无论是长亭还是短亭,都是小时候走过的路。这里的“长亭短亭”象征着人生中的许多离别和相遇,而“总是儿时行底路”则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尚忆天寒日小黄,先君前行我後顾”,诗人回忆起过去天寒的日子,父亲走在前面,自己在后面追随。这里表达了对父亲的怀念和对过去的回忆,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未来的不确定和担忧。 “如今悲不为涂穷,病雁孤飞失老鸿”,诗人似乎在告诉我们,他现在不再为贫穷而悲伤,就像一只病雁独自飞翔失去了老鸿的陪伴。这里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未来的信心。 “三年闭户松风里,行路又还从此始”,诗人在这句诗中表达了对过去三年在松风里闭户读书的怀念,同时也暗示了即将开始的新的旅程。这里的“行路”象征着人生的旅途,而“从此始”则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对新生活的向往。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旅途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同时也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信心。诗中的意象和情感都非常深刻,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的积极态度。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长亭短亭三复五,总是儿时行底路。
尚忆天寒日小黄,先君前行我後顾。
如今悲不为涂穷,病雁孤飞失老鸿。
三年闭户松风里,行路又还从此始。
作者介绍 杨万里简介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作“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奉新县、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开禧二年(1206年),杨万里病逝,年八十。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关键词解释

  • 长亭

    读音:cháng tíng

    繁体字:長亭

    英语:road-side pavilion

    意思:(长亭,长亭)
    古时于道路每隔十里设长亭,故亦称“十里长亭”。供行旅停息。近城者常为送别之处。

  • 儿时

    读音:ér shí

    繁体字:兒時

    英语:childhood

    意思:(儿时,儿时)
    儿童时代。
    鲁迅《野草风筝》:“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胡涂。”

  • 总是

    解释

    总是 zǒngshì

    [always] 永远地;无例外地

    引用解释

    1.总归是;全都是。 唐 王昌龄 《从军行》之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宋 黄公度 《青玉案》词:“霜桥月

  • 短亭

    读音:duǎn tíng

    繁体字:短亭

    英语:pavilion which distance from the city is five li

    意思:旧时城外大道旁,五里设短亭,十里设长亭,为行人休憩或送

  • 三复

    读音:sān fù

    繁体字:三復

    意思:(三复,三复)
    I
    犹言三遍。
    《新唐书忠义传中张巡》:“读书不过三复,终身不忘。”
    II
    谓反覆诵读。
    晋·陶潜《答庞参军》

  • 时行

    读音:shí xíng

    繁体字:時行

    英语:be fashionable; be popular

    意思:(时行,时行)

    1.四时运行。
    《易坤》:“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