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高阳池》 我亦爱池上,眼明见清漪。

我亦爱池上,眼明见清漪。

意思:我也爱浴池,眼睛明见清漪。

出自作者[宋]曾巩的《高阳池》

全文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公务繁忙、生活拘束中,对自由旷达生活的向往和愧疚之情。 首句引用了山简的故事,山简是晋代名士,喜好饮酒,曾在高阳池大醉,回归时还向并州儿夸耀自己的酒量。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山简这种旷达自在的生活的羡慕。 接着诗人表述了自己虽然也喜欢清漪的池上,但已经很久没有享受过这样的自由时光了。这并不是因为公务繁忙,也不是因为筋力衰退,而是因为被世俗的尘网束缚,不能随心所欲地生活。 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生活的无奈和束缚感,同时也对自己的拘谨生活感到愧疚,因为他违背了自己向往自由旷达的本意,只是为了谋取生活而卑微地工作。 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流畅自然,通过引用历史典故和自己的生活感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自我反省。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山公昔在郡,日醉高阳池。
归时夸酩酊,更问并州儿。
我亦爱池上,眼明见清漪。
二年始再往,一杯未尝持。
念岂公事众,又非筋力衰。
局束避世网,低回绁尘羁。
独惭旷达意,窃禄诚已卑。
作者介绍 曾巩简介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

曾巩出身儒学世家,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皆为北宋名臣。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年十二即能为文。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熙宁二年(1069),任《宋英宗实录》检讨,不久被外放越州通判。熙宁五年(1072)后,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沧州等知州。元丰四年(1081),以史学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元丰六年(1083),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追谥为“文定”。

曾巩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与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并称“南丰七曾”。曾巩文学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冲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称“南丰先生”。

关键词解释

  • 清漪

    读音:qīng yī

    繁体字:清漪

    意思:《诗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涟猗。”后以“清漪”谓水清澈而有波纹。
    南朝·齐·谢朓《泛水曲》:“日晚厌遵渚,採菱赠清漪。”
    宋·苏轼《渚宫》诗:“臺中绛帷谁复见,

  • 明见

    读音:míng jiàn

    繁体字:明見

    意思:(明见,明见)

    1.明白看到;明显见于。
    《庄子知北游》:“明见无值,辩不若默。”
    《史记张仪列传》:“夫赵王之很戾无亲,大王之所明见,

  • 上眼

    读音:shàng yǎn

    繁体字:上眼

    意思:犹言入眼。用在看、瞧等动词后面,表示合意。
    《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买的多不在行,伸伸舌,摇摇头,恐怕做错了生意,折了重本,看不上眼。”
    清·李渔《蜃中楼惑主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