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庸庵尚书寄赠见怀二律依韵和酬》 湖上墓旁屋,传闻修水筒。

湖上墓旁屋,传闻修水筒。

意思:湖上墓旁屋,传说修水筒。

出自作者[近代]陈三立的《庸庵尚书寄赠见怀二律依韵和酬》

全文赏析

这首诗《湖上墓旁屋,传闻修水筒。寻幽一筇雨,吹梦万山风。收取英灵去,销磨醉醒中。放梅楼阁晓,应变北枝红》是一首描绘湖上墓旁房屋传闻的诗。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这一特殊环境的感受,以及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 首句“湖上墓旁屋,传闻修水筒”,诗人以一种客观的笔触,描绘了湖上墓旁房屋的传闻,似乎是在讲述一个与自己无关的故事。而“传闻修水筒”则暗示了某种神秘或重要的工程。 “寻幽一筇雨,吹梦万山风”两句,诗人描绘了雨中寻幽和山间梦境的画面,表现出一种对未知的探索和向往,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自由和飘逸。 “收取英灵去,销磨醉醒中”两句,诗人似乎在表达对人生的思考,认为人生中的英勇精神应该被珍藏和回忆,而醉醒中的时光则应该被好好地消磨。 “放梅楼阁晓,应变北枝红”两句,诗人描绘了清晨的景象,似乎在暗示某种变化或应对即将到来的事情。而“应变北枝红”则暗示了对未来的期待或准备。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湖上墓旁房屋传闻的描绘,以及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诗中流露出一种对未知的探索、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准备,同时也表现出一种飘逸、自由的情感。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湖上墓旁屋,传闻修水筒。
寻幽一筇雨,吹梦万山风。
收取英灵去,销磨醉醒中。
放梅楼阁晓,应变北枝红。
作者介绍
陈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

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他于1892年壬午乡试中举,历任吏部行走、主事。1898年戊戌政变后,与父亲陈宝箴一起被革职。1937年发生“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致陈三立,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不幸忧愤而死,享年85岁。

陈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诗》及其《续集》、《别集》,死后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出版。

关键词解释

  • 修水

    读音:xiū shuǐ

    词语解释

    ⒈  长江中游支流,属鄱阳湖水系。源出幕阜山南麓,流经江西省西北部。长357千米。大部分河段可通航,建有拓林水电站。

  • 传闻

    读音:chuán wén

    繁体字:傳聞

    短语:道听途说 小道消息 据称

    英语:rumor

    意思:(传闻,传闻)
    非亲见亲闻,而出自他人的转述。亦指所传闻的事。

  • 水筒

    读音:shuǐ tǒng

    繁体字:水筒

    意思:引水的竹筒。
    唐·杜甫《信行远修水筒》诗:“云端水筒坼,林表山石碎。”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十八:“或遇天旱,旋于大轮一週,列置水筒,昼夜溉田数顷。”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