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秋夜呈芝麓先生》 在天末。

在天末。

意思:在天际。

出自作者[清]陈维崧的《秋夜呈芝麓先生》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秋景,抒发诗人对家国、历史和人生感慨的诗。 首句“掷帽悲歌发”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孤独的内心状态和豪情壮志。接着“正倚幌、孤秋独眺,凤城双阙”描绘了诗人独自倚窗,眺望孤寂的秋景和双阙凤城的壮丽景象,营造出一种壮美而又寂寥的氛围。 “一片玉河桥下水,宛转玲珑如雪。其上有、秦时明月”这四句诗,用玉河桥下流转的水,比喻历史的流转不息,而秦时明月则寓意着历史的深远和永恒。 “我在京华沦落久,恨吴盐、只点离人发”表达了诗人在京城漂泊已久的感慨,用“吴盐”点“离人发”的形象描绘,抒发了诗人的离愁别绪。 “家何在?在天末”则表现了诗人对远方的故乡的思念。 “凭高对景心俱折”一句,通过对高处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壮丽景象的赞叹和内心的震撼。 “关情处、燕昭乐毅,一时人物”则用历史典故,抒发了诗人对历史英雄的怀念和敬仰。 “白雁横天如箭叫,叫尽古今豪杰。都只被、江山磨灭”四句,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历史英雄消逝的悲叹,和对江山依旧、英雄不再的无奈。 最后的“明到无终山下去,拓弓弦、渴饮黄麞血。长杨赋,竟何益?”则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豪情壮志无法实现的悲愤和无奈。 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丰富,通过对秋景、历史、英雄和自身处境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家国、历史和人生的深沉感慨。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掷帽悲歌发。
正倚幌、孤秋独眺,凤城双阙。
一片玉河桥下水,宛转玲珑如雪。
其上有、秦时明月。
我在京华沦落久,恨吴盐、只点离人发。
家何在?
在天末。
凭高对景心俱折。
关情处、燕昭乐毅,一时人物。
白雁横天如箭叫,叫尽古今豪杰。
都只被、江山磨灭。
明到无终山下去,拓弓弦、渴饮黄麞血。
长杨赋,竟何益?
作者介绍
陈维崧(1625—1682年),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词坛第一人,阳羡词派领袖。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之子。

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陈维崧出世,幼时便有文名。十七岁应童子试,被阳羡令何明瑞拔童子试第一。与吴兆骞、彭师度同被吴伟业誉为“江左三凤”。与吴绮、章藻功称“骈体三家”。明亡后,科举不第。弟弟陈宗石入赘于商丘侯方域家,陈维崧亦寓居商丘,与弟同居。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月,陈维崧访冒襄,在水绘庵中的深翠房读书,冒襄派徐紫云(云郎)伴读。

康熙元年(1662年),陈维崧至扬州与王士祯、张养重等修禊红桥。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授官翰林院检讨。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享年五十八岁。

关键词解释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