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寄周安孺茶》 常李亦清流,当年慕高躅。

常李亦清流,当年慕高躅。

意思:一般人也清澈,当年仰慕高尚事迹。

出自作者[宋]苏轼的《寄周安孺茶》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对植物的赞美诗,表达了对植物的独特性和多样性的赞美,以及对植物知识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视。 首先,诗中提到了天宇内的植物种类繁多,而其中一些植物更是超凡脱俗,独具特色。这种描述展现了诗人对植物多样性的认识和欣赏,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之情。 其次,诗中提到了植物知识的传承和发展。诗中提到的“名从姬旦始,渐播桐君录”,表明了植物知识的历史悠久,而“厥传惟杜育”则表达了对传统植物知识的继承和发扬。同时,诗中也提到了唐人对于植物知识的忽视,而这种忽视在陆、常李等人的倡导下得到了改变,使得天下士子开始对植物知识产生了兴趣,甚至超过了世俗的嗜好。 最后,诗中还提到了鹿门山的一位佳士,他博览群书,与天随翁相识并互相酬唱。这位佳士在颐山下开园种花,屏迹松江曲,有兴致时便挥毫泼墨,留下了灿烂的篇章。这位佳士的出现,为诗人对植物的赞美增添了更多的情感和色彩。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植物的赞美和对植物知识的传承和发展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传统文化的敬仰之情。同时,诗中也体现了诗人对于植物知识的热爱和对于传承和发展植物知识的责任感。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大哉天宇内,植物知几族。
灵品独标奇,迥超凡草木。
名従姬旦始,渐播桐君录。
赋咏谁最先,厥传惟杜育。
唐人未知好,论著始于陆。
常李亦清流,当年慕高躅。
遂使天下士,嗜此偶于俗。
岂但中土珍,兼之异邦鬻。
鹿门有佳士,博览无不瞩。
邂逅天随翁,篇章互赓续。
开园颐山下,屏迹松江曲。
有兴即挥毫,灿然存简牍。
伊予素寡爱,嗜好本不笃。
粤自少年时,低回客京毂。
虽非曳裾者,庇荫或华屋。
颇见绮纨中,齿牙厌粱肉。

作者介绍 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关键词解释

  • 清流

    读音:qīng liú

    繁体字:清流

    英语:clear stream

    意思:
    1.清澈的流水。
    《汉书补乐志》:“郑·卫之声兴则淫辟之化流,而欲黎庶敦朴家给,犹浊其源而求其清流,

  • 当年

    读音:dāng nián

    繁体字:噹年

    英语:then

    意思:(当年,当年)
    I

    1.壮年。指身强力壮的时期。
    《墨子非乐上》:“将必使当年,因其耳目之聪明,

  • 高躅

    读音:gāo zhú

    繁体字:高躅

    意思:
    1.崇高的品行。
    《晋书隐逸传赞》:“确乎群士,超然绝俗,养粹巖阿,销声林曲。激贪止竞,永垂高躅。”
    唐·颜真卿《临淮武穆王李公神道碑铭》:“体浑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