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城楼角重凝眸,迤逦平原接古丘。
意思:碧城楼角重凝眸,透迄平原与古丘。
出自作者[宋]陈襄的《悼古》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历史场景和感慨古人功业的诗作。通过对碧城、平原、古丘、七国战争、六朝兴废等元素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感慨。
首联“碧城楼角重凝眸,迤逦平原接古丘”中,诗人通过“碧城”这一神秘的地标,表达了对历史的凝眸。在城楼的角落,诗人驻足沉思,目光凝视着迤逦的平原,一直延伸到古丘。这一描绘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广阔的历史画卷,引发了对历史变迁的遐想。
颔联“七国战争人不见,六朝兴废水长流”则是对历史事件的感慨。诗人通过提及七国战争和六朝兴废,表达了对战争和朝代更迭的无奈。在诗人看来,那些曾经英勇斗争、辉煌一时的历史人物已经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只有流水依旧,承载着历史的沧桑。
颈联“远烟芳草年年事,明月清天夜夜愁”则进一步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感慨。诗人通过描绘远处的烟雾、芳草和明亮的月光,勾勒出一个充满故事的历史场景。然而,这些故事年年岁岁,夜夜清天,都让人感到无尽的愁绪。
尾联“范蠡功成在何处,五湖波上一扁舟”是对古人功业的感慨。诗人以范蠡为典故,表达了对功成名就后归隐的向往。在五湖波上驾着一叶扁舟,这是范蠡功成名就后的人生选择,也是诗人所向往的。这一结尾既表达了对古人功业的思考,也抒发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感慨。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历史场景的描绘和古人功业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感慨。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将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引人深思。
相关句子
- 迤逦。-- 出自《徵招》作者:[宋]姜夔
- 迤逦。-- 出自《一萼红·断云漏日》作者:[宋]无名氏
- 迤逦。-- 出自《远朝归·新律才交》作者:[宋]无名氏
- 迤逦争明媚。-- 出自《点绛唇·何处春来》作者:[宋]张抡
- 迤逦觉朦胧。-- 出自《归来曲》作者:[元]侯善渊
- 黯凝眸。-- 出自《忆王孙·飕飕风冷荻花秋》作者:[宋]李重元
- 凝眸。-- 出自《木兰花慢·尽晴春自老》作者:[宋]吴则礼
- 黯凝眸。-- 出自《八六子·忆南洲》作者:[宋]郑熏初
- 凝眸。-- 出自《木兰花慢·渺琉璃万顷》作者:[宋]蒋捷
-
黯凝眸。-- 出自《长相思·好风浮》作者:[宋]周邦彦
-
凝眸。-- 出自《沁园春·情若连环》作者:[宋]苏轼
- 忍凝眸。-- 出自《曲玉管·陇首云飞》作者:[宋]柳永
- 凝眸。-- 出自《沁园春·凝眸》作者:[宋]无名氏
- 醉凝眸。-- 出自《青房并蒂莲》作者:[宋]周邦彦
- 凝眸。-- 出自《木兰花慢 (原无调名兹据律补)重过吴门》作者:[元]张可久
- 开门对城楼。-- 出自《近代西曲歌 石城乐》作者:[南北朝]鲍令晖
- 代郡隐城楼。-- 出自《出自蓟北门行》作者:[南北朝]徐陵
- 旅泊次城楼。-- 出自《与沈助教同宿湓口夜别诗》作者:[南北朝]何逊
- 恰登舟、便过城楼。-- 出自《唐多令 和刘改之》作者:[元]张之翰
- 笳声晓夜吹城楼。-- 出自《塞上曲》作者:[明]郑旦
- 子规啼破城楼月。-- 出自《菩萨蛮·子规啼破城楼月》作者:[宋]李师中
- 二月和风到碧城。-- 出自《浣溪沙》作者:[宋]晏几道
- 恰似碧城双玉女。-- 出自《谒金门·花满树》作者:[宋]吕胜己
- 碧城芳草应销歇。-- 出自《醉落魄/一斛珠》作者:[宋]朱敦儒
- 碧城凝望,高楼缥缈西北。-- 出自《念奴娇·双峰叠障》作者:[宋]范成大
- 碧城风物,有湖中天地。-- 出自《洞仙歌·碧城风物》作者:[宋]范成大
- 楼角彩灯残。-- 出自《朝中措·元宵初过少吹弹》作者:[宋]朱敦儒
- 楼角曙星稀小。-- 出自《玉漏迟·自怜翠袖》作者:[宋]何梦桂
- 楼角何人吹玉笛。-- 出自《玉楼春》作者:[宋]王武子
-
静看楼角拂长枝。-- 出自《阮郎归·红云低压碧玻璃》作者:[宋]姜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