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感月悲逝者》 何处曾经同望月?

何处曾经同望月?

意思:什么地方曾经同望月?

出自作者[唐]白居易的《感月悲逝者》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以及对生命存亡的感慨。诗中的情感通过月色、樱桃树等意象,以及诗人对过往情景的回忆,表现得淋漓尽致。 首句“存亡感月一潸然”,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在月色的映照下,他想到生命的存亡,不禁流下泪来。这种感慨与月色的美好形成鲜明对比,更加凸显了诗人的伤感。 次句“月色今宵似往年”,通过描绘月色依旧,表达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怀念。月色如旧,但人事已非,这种对比让人不禁感叹时光的无常。 接下来的两句“何处曾经同望月?樱桃树下后堂前”,通过对过往情景的回忆,进一步展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诗人在樱桃树下、后堂前与某人共同赏月,那情景如今已成为美好的回忆。这种回忆让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对逝去时光的眷恋。 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通过月色、樱桃树等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时光和回忆的感慨。诗中的每一句都饱含深情,让人在欣赏之余,不禁陷入深思。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存亡感月一潸然,月色今宵似往年。
何处曾经同望月?
樱桃树下后堂前。
作者介绍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关键词解释

  • 望月

    读音:wàng yuè

    繁体字:望月

    英语:plenilune

    意思:
    1.谓月下视物。
    晋·王嘉《拾遗记后汉》:“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缚麻蒿以自照。”

    2.

  • 何处

    读音:hé chǔ

    繁体字:何處

    英语:where

    意思:(何处,何处)
    哪里,什么地方。
    《汉书司马迁传》:“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唐·王昌龄《梁苑》诗:“万乘

  • 曾经

    读音:céng jīng

    繁体字:曾經

    短语:就 都 一度 既 已 曾

    英语:once

    意思:(曾经,曾经)
    表示从前经歷过或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

  • 读音:yuè

    繁体字:

    短语:月度

    英语:month

    意思:1.见\"月窟\"。

    近义词: 月亮、太阴、月份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