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今千室长,已耻问耕稼。
意思:感叹现在千室长,已经以问耕种。
出自作者[宋]王安石的《杂咏八首007》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对一位召公后裔的赞扬,他被视为方伯(地方长官),拥有圣人的才能,关心农业和百姓生活,公正处理案件,致力于社会和谐。然而,诗中也表达了对当今社会中一些人忽视农业、忽视百姓生活的现象的批评。
首句“召公方伯尊,材亦圣人亚”,描绘了这位召公后裔的地位和才智。他被尊为方伯,意味着他在地方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力,能够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同时,他也被赞誉为拥有圣人的才能,这表明他在道德、智慧和领导能力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表现。
“农时惮烦民,听讼甘棠下”这两句描绘了召公后裔对农业和司法工作的重视。他关心农时,不畏辛劳,为百姓的生计而努力;同时,他公正地审理案件,无论何时何地,都以公正、仁慈的态度对待百姓。这两句表达了他对百姓的关爱和对工作的敬业精神。
“嗟今千室长,已耻问耕稼”,这句诗表达了对当今社会中一些人忽视农业、忽视百姓生活的现象的批评。这里的“千室长”可能是指地方长官或村级干部,他们不再关心农业生产和百姓生活,甚至对耕稼之事感到羞耻。这暗示了社会风气的不正和人们价值观的扭曲。
最后两句“弹琴高堂上,欲以世为化”,表达了召公后裔的理想和抱负。他希望能够在高堂上弹琴,用音乐来感化世人,让人们回归淳朴、和谐的生活。这不仅表现了他的高尚情操和理想主义情怀,也表达了他对社会变革的期望和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一位召公后裔的赞美和对当今社会现象的批评,表达了对淳朴、和谐社会的向往和对社会变革的追求。诗中充满了对百姓生活的关注和对道德、智慧的追求,体现了诗人高尚的情操和理想主义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