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文尽法界,广大包万亿。
意思:遗文都法界,广大包亿。
出自作者[宋]苏辙的《游泰山四首 四禅寺》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对古寺和义靖师的赞扬和缅怀之作。作者通过对山蹊古寺的深入描绘,表达了对古老文化和精神的敬仰之情。
首联“山蹊容车箱,深入遂有得。”描绘了山路蜿蜒,深入山中,终于有所收获的情景,表达了探索和发现的喜悦。
颔联“古寺依岩根,连峰转相揖。”描绘了古寺依傍在岩石根部,连绵的山峰相互拱卫的景象,给人一种古老而庄重的感觉。
接下来的几联,作者详细描绘了古寺的景象和义靖师的事迹。如“樵苏草木尽,佛事亦萧瑟。”描述了古寺中草木稀疏,佛事也显得有些冷清的景象。“双碑立风雨,八分存法则。”描述了古寺中的两块碑石矗立在风雨中,保存着古老的法则。“云昔义靖师,万里穷西域。”讲述了义靖师不远万里,到西域寻求佛法,归来亲手翻译《华严经》的事迹。
最后,“蜕骨俨未移,至今存石室。”表达了对义靖师遗骨依然安详不动的敬仰之情,“遗文尽法界,广大包万亿。”则是对义靖师遗文的赞美,认为他的遗文如同法界一样广大无边。“变化浩难名,丹青画京邑。”则描绘了义靖师的教诲如同变化万千的景象一样难以名状,用丹青描绘出来就像京邑一样繁华。“粲然共一理,眩晃莫能识。”表达了对这些景象和教诲的深深理解,让人感到眩晃而无法认识。
整首诗通过对古寺和义靖师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作者对古老文化和精神的敬仰之情,以及对未来世界的期待和希望。同时,也表达了对末法时代衰微的忧虑和对真人的缅怀之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象丰富,情感深沉,是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