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塞外》 碧幢未作朝廷计,白梃犹驱妇女行。

碧幢未作朝廷计,白梃犹驱妇女行。

意思:碧幢尚未作朝廷计算,木棒就像驱赶妇女行。

出自作者[唐]罗隐的《塞外》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通过对朝廷内部奸邪当道、外敌入侵,而朝廷却无良策抵御外敌的忧虑,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深深忧虑。 首句“塞外偷儿塞内兵”直接点明时局,描绘出边疆外敌入侵的紧张形势。接下来的“圣君宵旰望升平”则表达出诗人对朝廷不能有效控制边境的忧虑,同时也体现出诗人对圣明的君王深夜忧虑国家安危的敬意。 “碧幢未作朝廷计”一句,诗人对朝廷内部的情况进行了深入的描绘,指出朝廷并未制定有效的策略来应对当前的危机。而“白梃犹驱妇女行”则形象地描绘出朝廷内部的混乱和无序,就像驱使妇女拿着棍棒一样,毫无章法可言。 诗人在后半部分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可使御戎无上策”,他认为朝廷应该有有效的策略来抵御外敌入侵;“只应忧国是虚声”,则表达出诗人对朝廷忧国忧民的态度是否只是空喊口号的不满。 最后,“汉王第宅秦田土,今日将军已自荣”两句,诗人借古喻今,指出朝廷应该像汉王一样,收回原本属于百姓的土地,让百姓安居乐业,而不是让将军们自顾自地享受荣华富贵。 整首诗语言犀利,情感深沉,通过对时局的描绘和对朝廷内部的批评,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深深的忧虑。同时,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圣明君王的敬意和对百姓的关怀,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的佳作。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塞外偷儿塞内兵,圣君宵旰望升平。
碧幢未作朝廷计,白梃犹驱妇女行。
可使御戎无上策,只应忧国是虚声。
汉王第宅秦田土,今日将军已自荣。
作者介绍 罗隐简介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

关键词解释

  • 朝廷

    读音:cháo tíng

    繁体字:朝廷

    短语:王室 朝

    英语:court

    意思:亦作“朝庭”。

    1.君王接受朝见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论语

  • 妇女

    读音:fù nǚ

    繁体字:婦女

    短语:女性 巾帼 娘 女 女郎 女士 农妇 女子 女儿 女人 妇

    英语:woman

    意思:(妇女,妇女)
    成年女子的通

  • 碧幢

    读音:bì zhuàng

    繁体字:碧幢

    意思:隋·唐以来,高级官员舟车上张挂的以青油涂饰的帷幔。
    唐·白居易《奉和汴州令狐令公》:“碧幢油叶叶,红旆火襜襜。”
    宋·王禹偁《寄献润州赵舍人》诗:“直庐久负题红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