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逃难》 妻孥复随我,回首共悲叹。

妻孥复随我,回首共悲叹。

意思:妻子儿女又跟我,回首一起叹息。

出自作者[唐]杜甫的《逃难》

全文赏析

这首诗《五十头白翁,南北逃世难》是一首描绘战乱时期人们流离失所、苦不堪言的诗。它以一位五十岁的白发老人为视角,生动地描绘了他在南北逃难的经历,以及他内心的痛苦和悲叹。 首联“五十头白翁,南北逃世难”,诗人以简洁的笔触描绘出老人的形象,他白发苍苍,为了逃避战乱而四处奔波。这一句也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让人们不得不四处逃难以求生存。 颔联“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进一步描绘了老人的生活状态。他身上只穿着稀疏的衣服,却仍然感到寒冷。这一句表达了老人生活的艰辛和困苦,也揭示了战乱时期人们的生活困境。 颈联“已衰病方入,四海一涂炭”,老人年老体弱,疾病缠身,而整个天下都处于混乱和灾难之中。这一句表达了老人的悲叹和无奈,同时也揭示了战争对整个社会的破坏和伤害。 尾联“归路从此迷,涕尽湘江岸”,老人在逃难中迷失了归路,只能在湘江岸边哭泣。这一句表达了老人的绝望和无助,同时也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心灵创伤。 整首诗以一位白发老人为视角,通过他的经历和感受,展现了战乱时期人们的苦难和无助。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语言,让读者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也唤起了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珍惜。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五十头白翁,南北逃世难。
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
已衰病方入,四海一涂炭。
乾坤万里内,莫见容身畔。
妻孥复随我,回首共悲叹。
故国莽丘墟,邻里各分散。
归路从此迷,涕尽湘江岸。
作者介绍 杜甫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关键词解释

  • 悲叹

    读音:bēi tàn

    繁体字:悲嘆

    英语:lament

    意思:(参见悲叹,悲叹)

    近义词: 吟啸、哀号、叹伤、哀叹

    反义词: 欢呼

  • 回首

    读音:huí shǒu

    繁体字:回首

    英语:turn one\'s head; turn round; look back; call to mind; recollect

    意思:(参见迴首)
    <

  • 妻孥

    读音:qī nú

    繁体字:妻孥

    英语:wife and children

    意思:见“妻帑”。

    解释:1.见\"妻帑\"。

    详细释义: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