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怨三三·玉津春水如蓝》 飞楼十二珠帘。

飞楼十二珠帘。

意思:楼上有两个珠帘。

出自作者[宋]贺铸的《怨三三·玉津春水如蓝》

全文赏析

这首词写的是春愁,以清丽宛转见长。词中表现了一种若有所失的惆怅,流露出对往昔生活的怀念。全词从写景到抒情,情感逐渐深化,以明丽的景物来烘托人物的情思,写得含蓄委婉,耐人寻味。起首两句写春水如蓝,宫柳毵毵,东风侧帽,从写景入手,渲染出春日的绚丽景象。“玉津”即御河,“宫柳”即宫苑中的柳树,“东风侧帽檐”化用晋代孟嘉落帽的典故,形容春风吹动帽檐。这三句勾画出一幅春日的美景,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接下来“记佳节、约是重三”两句,点明这是一个重大的节日,大约是上巳日。这里暗含了对往日欢乐生活的回忆。过片“飞楼十二珠帘”一句,极写楼阁之华丽,珠帘之晶莹,侧面烘托出节日的热闹气氛。“恨不贮、当年彩蟾”两句,用“彩蟾”借指月亮,表示当年的月亮如今已不复再见,流露出对往昔生活的怀念。“对构雨廉纤”一句,写春雨细细密密,绵延不绝,与前面的春景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一种怅惘之情。“愁随芳草,绿遍江南”两句,以芳草的蔓延来表现愁绪的滋长,意境深远,耐人寻味。整首词以清丽宛转的笔触,表现出一种若有所失的惆怅和对往昔生活的怀念,读来让人回味无穷。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玉津春水如蓝。
宫柳毵毵。
桥上东风侧帽檐。
记佳节、约是重三。
飞楼十二珠帘。
恨不贮、当年彩蟾。
对构雨廉纤。
愁随芳草,绿遍江南。
作者介绍
贺铸(1052~1125),北宋词人。字方回,又名贺三愁,人称贺梅子,自号庆湖遗老。汉族,祖籍山阴(今浙江绍兴),出生于卫州共城县(今河南辉县市)。出身贵族,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所娶亦宗室之女。自称远祖本居山阴,是唐·贺知章后裔,以知章居庆湖(即镜湖),故自号庆湖遗老。

贺铸长身耸目,面色铁青,人称贺鬼头,曾任右班殿直,元佑中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杜门校书。不附权贵,喜论天下事。

能诗文,尤长于词。其词内容、风格较为丰富多样,兼有豪放、婉约二派之长,长于锤炼语言并善融化前人成句。用韵特严,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部分描绘春花秋月之作,意境高旷,语言浓丽哀婉,近秦观、晏几道。其爱国忧时之作,悲壮激昂,又近苏轼。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等对其词均有续作,足见其影响。

关键词解释

  • 珠帘

    解释

    珠帘 zhūlián

    [bead door curtain] 用线穿成一条条垂直串珠构成的帘幕

    散入珠帘。——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引用解释

  • 飞楼

    读音:fēi lóu

    繁体字:飛樓

    意思:(飞楼,飞楼)

    1.攻城用的一种楼车。
    《六韬军略》:“视城中,则有云梯飞楼。”
    《南史宋纪上武帝》:“张纲修攻具成,设飞楼县梯,木幔板屋

  • 十二

    读音:shí èr

    繁体字:十二

    意思:
    1.十分之二。
    《史记高祖本纪》:“地方二千里,持戟百万,县隔千里之外,齐得十二焉。”
    裴骃集解引苏林曰:“十二,得十中之二。”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