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送何万下第归蜀二首》 花柳已萧索,云山复渺茫。

花柳已萧索,云山复渺茫。

意思:花柳已冷落,云山又渺茫。

出自作者[宋]司马光的《送何万下第归蜀二首》

全文赏析

首先,从整体上看,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失意、落寞的情感,通过描绘残春、夕阳、萧索的花柳、渺茫的云山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悲凉、苍茫的氛围。同时,诗人通过西风这一意象,表达了自己的希望和信念。 接下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赏析: 1. 意象运用:诗中的意象如残春、夕阳、花柳、云山等,都带有一种落寞、苍茫的感觉,与诗人的情感相呼应,形成了整首诗的氛围。 2. 情感表达:诗人的情感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首联直接点明了自己的失意和流年的老去,颔联则进一步表达了离别之痛,颈联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现了诗人的落寞和迷茫,尾联则表达了诗人的希望和信念。 3. 艺术手法:诗人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对比、象征、寄托等,使诗歌更加生动、深刻。比如,通过对比萧索的花柳和渺茫的云山,更加突出了诗人的落寞和迷茫;通过西风的象征,表达了诗人的希望和信念。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意象运用、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的运用,展现了诗人失意、落寞的情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希望和信念。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失意流年老,残春对夕阳。
可堪临远道,更复举离觞。
花柳已萧索,云山复渺茫。
西风如有意,意信勿相忘。
作者介绍 司马光简介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司马光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关键词解释

  • 云山

    读音:yún shān

    繁体字:雲山

    意思:(云山,云山)

    1.云和山。
    南朝·梁·吴均《同柳吴兴乌亭集送柳舍人》诗:“云山离晻暧,花雾共依霏。”
    唐·王昌龄《过华阴》诗:“云起太华山,

  • 花柳

    解释

    花柳 huāliǔ

    (1) [flowers and willows]∶鲜花杨柳

    花柳的巷,管弦的楼。——《西游记》

    (2) [brothel]∶妓院

    (3) [prostitute]∶妓女

    (4) [

  • 萧索

    读音:xiāo suǒ

    繁体字:蕭索

    英语:bleak and chilly; desolate

    意思:(萧索,萧索)

    1.萧条冷落;凄凉。
    晋·陶潜《自祭文》:“天寒夜

  • 渺茫

    读音:miǎo máng

    繁体字:渺茫

    英语:uncertain

    意思:
    1.辽阔貌。
    唐·殷尧藩《送客游吴》诗:“吴国水中央,波涛白渺茫。”
    宋·王安石《送程公辟之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