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水调歌头 示众无分彼此》 道释儒三教,名殊理不殊。

道释儒三教,名殊理不殊。

意思:道释儒三教,名称不同理不一样。

出自作者[元]李道纯的《水调歌头 示众无分彼此》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关于道教、佛教和儒教的深入讨论,强调了返璞归真、修身养性、追求真理的重要性。诗中运用了许多象征和隐喻,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宇宙的深刻理解。 首先,诗中提到了“道释儒三教,名殊理不殊”,这是对三种不同宗教或哲学体系的概括,它们在名义上可能有所不同,但实质上却有着共同之处。这反映了作者对于多元文化和宗教的包容和理解。 接着,“参禅穷理,只要抱本返元初”这句话,强调了修行的本质是追求真理,回归最原始的本真。这体现了作者对于修行的深刻理解,即通过参禅、穷理等方法,不断反思和提升自我,以达到返璞归真的境界。 “解得一中造化,便使三元辐辏,宿疾普消除”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中庸之道的重要性。中庸之道不仅是一种处世之道,也是一种修行之道。只有掌握了中庸之道,才能把握住宇宙的造化,使天地万物和谐相处,消除各种疾病和困扰。 “屋舍既坚固,始可立丹炉。炼还丹,全太极,采玄珠”这几句诗,则涉及到道教的炼丹和修行。只有房屋坚固,才能建立丹炉,进行炼丹修行。炼丹的过程就是全太极、采玄珠的过程,即通过修炼达到太极的境界,采撷宇宙的玄妙之珠。 最后,“若也不贪不爱,直下离声离色,神气总归虚。了达一切相,赤子出神庐”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修行的最终追求。只有不贪恋、不执着,才能摆脱世俗的束缚,达到离声离色的境界,使精神和气总归为虚无。只有了达一切相的真相,才能真正地超脱尘世,回归赤子般纯净无暇的状态。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宇宙、修行和道德的深刻理解。它强调了返璞归真、追求真理、中庸之道、炼丹修行和超脱尘世的重要性。这些思想对于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道释儒三教,名殊理不殊。
参禅穷理,只要抱本返元初。
解得一中造化,便使三元辐辏,宿疾普消除。
屋舍既坚固,始可立丹炉。
炼还丹,全太极,采玄珠。
的端消息,采将坎有补离无。
若也不贪不爱,直下离声离色,神气总归虚。
了达一切相,赤子出神庐。

关键词解释

  • 释儒

    读音:shì rú

    繁体字:釋儒

    意思:(释儒,释儒)
    指僧人和儒生。
    清·魏源《江南吟》之九:“呜唿,胡不尽颁离宫赐释儒!”

    解释:1.指僧人和儒生。

  • 三教

    读音:sān jiào

    繁体字:三教

    英语:three religions

    意思:
    1.汉儒谓夏尚忠,殷尚敬,周尚文,称为“三教”。
    汉·班固《白虎通三教》:“王者设三教者何……

  • 道释

    读音:dào shì

    繁体字:道釋

    意思:(道释,道释)

    1.道教和佛教的合称。
    《宋书夷蛮传天竺迦毗黎国》:“是以示来生者,蔽亏于道释,不得已,杜幽闇者,冥符于姬·孔,闭其兑。”

  • 教名

    读音:jiào míng

    繁体字:教名

    造句:

  • 不殊

    读音:bù shū

    繁体字:不殊

    意思:
    1.没有区别;一样。
    汉·扬雄《解嘲》:“世异事变,人道不殊。”
    唐·杜甫《小至》诗:“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清·纪昀《阅微草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