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次硖石》 试凭高处望,隐约见潼关。

试凭高处望,隐约见潼关。

意思:试着凭高处望,隐约看见潼关。

出自作者[唐]韩愈的《次硖石》

全文赏析

这首诗《数日方离雪,今朝又出山。试凭高处望,隐约见潼关》是一首描绘冬日山林景象的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山林雪后美景的赞美之情,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意。 首句“数日方离雪”,诗人用“数日”交代了时间,连续多日的大雪刚刚过去,人们才得以离开城市,来到这山林之中。这里的“方”字,也透露出诗人对这场大雪的印象之深,以及在雪中经历的种种不便和困扰。而“离雪”之后,诗人看到的便是“今朝又出山”的景象。这里的“今朝”是对时间的再次强调,今日早晨,诗人又踏出了山林,来到了这清新的自然之中。 “试凭高处望”,诗人站在高处,放眼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壮丽的雪后山林。“隐约见潼关”,诗人看到的不仅是眼前的景色,还透过眼前的景色,看到了远处的潼关。这里的“隐约”二字,既描绘了远处的潼关在视线中模糊不清的状态,也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美景的向往和期待。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描绘了冬日山林的雪后美景。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赞美,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意。同时,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和无奈,以及对自然、自由的渴望。整首诗意境深远,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和美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描绘冬日山林美景的佳作,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和优美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数日方离雪,今朝又出山。
试凭高处望,隐约见潼关。
作者介绍 韩愈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关键词解释

  • 潼关

    引用解释

    关隘名。古称 桃林塞 。 东汉 时设 潼关 ,故址在今 陕西省 潼关县 东南,处 陕西 、 山西 、 河南 三省要冲,素称险要。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 河 在 关 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 潼关 。” 唐 杜甫 《北征》诗:“ 潼关 百万师,往者散何卒。”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四章:“只要明天从 潼关 附近冲过

  • 高处

    读音:gāo chù

    繁体字:高處

    短语:桅顶 肉冠 屋顶 洪峰 圆顶 尖顶 顶部

    英语:high

    意思:(高处,高处)

    1.高的处所;高的部位。

  • 隐约

    读音:yǐn yuē

    繁体字:隱約

    英语:vague

    意思:(隐约,隐约)

    1.困厄;俭约。
    《庄子山木》:“夫丰狐文豹,栖于山林,伏于巖穴,静也;夜行昼居,戒也;虽飢

  • 约见

    读音:yuē jiàn

    繁体字:約見

    英语:meet up

    意思:
     预先约定会见(多用于外交场合)。
    《人民日报》1979.5.30:“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亚洲司司长沈平今天上午约见日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