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东华观偃松》 始于毫末后,曾见几兴亡。

始于毫末后,曾见几兴亡。

意思:开始在一点点后,你看见多少兴亡。

出自作者[唐]徐仲雅的《东华观偃松》

全文创作背景

《东华观偃松》是唐朝诗人徐仲雅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东华观中一棵形状奇特的松树有关。诗人通过描绘这棵松树的形态,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同时也寄寓了对人生的感悟。在唐朝,诗歌创作常常受到自然景观、人文风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启发,诗人们善于通过观察和感悟,将生活中的点滴以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徐仲雅的《东华观偃松》也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半已化为石,有灵通碧湘。
生逢尧雨露,老直汉风霜。
月滴蟾心水,龙遗脑骨香。
始于毫末后,曾见几兴亡。

关键词解释

  • 末后

    读音:mò hòu

    繁体字:末後

    英语:last; finally; in the end

    意思:(末后,末后)
    后来;最后。
    晋·陶潜《搜神后记》卷九:“须臾,有一大熊来,瞪视此人

  • 兴亡

    读音:xīng wáng

    繁体字:興亡

    短语:盛衰

    英语:rise and fall

    意思:(兴亡,兴亡)

    1.兴盛和衰亡。多指国家局势的变迁。

  • 毫末

    读音:háo mò

    繁体字:毫末

    英语:tip of a hair; an extremely small thing

    意思:
    1.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
    《老子》:“合抱之木

  • 见几

    读音:jiàn jǐ

    繁体字:見幾

    意思:(见几,见几)
    谓从事物细微的变化中预见其先兆。语本《易繫辞下》:“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金·王若虚《臣事实辨上》:“﹝范蠡﹞乃又移书同志,诵王之短,而示己之见几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