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四民诗其二·农》 国俗俭且淳,人足而家给。

国俗俭且淳,人足而家给。

意思:国俗节俭而且淳,人的脚而家给。

出自作者[宋]范仲淹的《四民诗其二·农》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对古代农耕生活的赞美诗,同时也对当今社会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反思。诗中描绘了古代的农耕生活,赞美了古代人民勤劳、俭朴的生活态度,同时也对当今社会的奢侈浪费、贪污腐败等问题进行了反思。 首先,诗中描述了古代农耕工具的发明者——神农和后稷,他们发明了耒耜,使得百姓得以生存,社会得以发展。这种赞美之情,表达了对古代先民智慧的敬仰之情。同时,诗中也表达了对当今社会的一些问题的反思。 诗中提到“何人变清风,骄奢日相袭”,这是对当今社会奢侈浪费、贪污腐败现象的批评。诗人认为,当今社会的人们已经忘记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追求奢侈浪费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不仅浪费资源,而且也容易滋生贪污腐败现象。 此外,诗中还表达了对赋税制度的反思。诗人指出,“赋敛由呼和浩特吸”,这是对当今社会赋税制度的不满和批评。诗人认为,当今社会的赋税制度过于苛刻,使得百姓难以承受,同时也容易滋生贪污腐败现象。 最后,诗中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无奈。“一夫耕几垅,游堕如云集”,这是对农民辛勤劳作的描述,同时也表达了对农民生活艰辛的同情。“太平不自存,凶荒亦何及”,这是对当今社会贫富差距的反思,表达了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无奈。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对古代农耕生活的赞美诗,同时也对当今社会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反思。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古代先民智慧的敬仰之情和对当今社会问题的批评和反思,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圣人作耒耜,苍苍民乃粒。
国俗俭且淳,人足而家给。
九载襄陵祸,比户犹安辑。
何人变清风,骄奢日相袭。
製度非唐虞,赋斂由呼和浩特吸。
伤哉田桑人,常悲大弦急。
一夫耕几垅,游堕如云集。
一蚕吐几丝,罗绮如山入。
太平不自存,凶荒亦何及。
神农与后稷,有灵应为泣。
作者介绍 范仲淹简介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关键词解释

  • 国俗

    读音:guó sú

    繁体字:國俗

    意思:(国俗,国俗)

    1.一国的风俗。
    《孟子告子下》:“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
    宋·苏辙《王存磨勘改朝散郎》:“具官王存,文雅足以饰吏事

  • 淳人

    读音:chún rén

    繁体字:淳人

    意思:质朴敦厚的人。
    北周·庾信《周五声调曲角调曲二》:“幸无谢上古之淳人,庶可以封之于比屋。”
    《北史隋越王侗传》:“京都侍卫,西忆乡家,江左淳人,南思邦邑。”<

  • 家给

    读音:jiā jǐ

    繁体字:家給

    意思:(家给,家给)
    家家生活富足。
    《汉书昭帝纪》:“元平元年春二月,诏曰:‘天下以农桑为本。日者省用,罢不急官,减外繇,耕桑者益众,而百姓未能家给,朕甚愍焉。’”颜师古注: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