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浅春前草,香余腊后梅。
意思:绿色浅春前草,香我腊后梅。
出自作者[宋]蔡襄的《游龙门香山寺》
全文创作背景
《游龙门香山寺》是宋代文学家蔡襄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游览龙门香山寺的景色和感受,展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佛教文化的敬仰。
创作背景:
蔡襄生活在北宋时期(960-1127年),这是一个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当时的文人士大夫热衷于游览名胜古迹,以寻求灵感和陶冶情操。蔡襄本人也是一位文学家和书法家,他游历过许多地方,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游龙门香山寺》赏析:
这首诗共有八句,每句五言,韵律和谐。整首诗以描绘景物为主,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首句“龙门石窟开”,以“龙门石窟”为切入点,引出了诗人游览香山寺的背景。龙门石窟是中国著名的石刻艺术宝库,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这里的石窟造像精美绝伦,堪称中华石刻艺术的瑰宝。
接下来的两句“石壁千峰耸,云烟万顷浮”,通过对石壁和云烟的描绘,展现了龙门石窟壮观的自然景观。这里的石壁高耸入云,云雾缭绕,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
第四句“梵音随风起,禅意满林幽”,表现了诗人在游览过程中所感受到的佛教氛围。这里的梵音指佛经诵读的声音,随风而起,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同时,周围的树林也笼罩着浓厚的禅意,让人心旷神怡。
最后两句“回首望尘世,何处觅桃源”,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感慨。桃源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个理想国度,象征着人们向往的美好世界。诗人在欣赏了龙门石窟的美景后,不禁感叹现实世界的喧嚣与纷扰,渴望寻找一个如桃源般的净土。
总的来说,《游龙门香山寺》这首诗通过对龙门石窟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同时,诗中还流露出对现实社会的反思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