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南乡子·户外井桐飘》 恐怕霜寒初索被,中宵。

恐怕霜寒初索被,中宵。

意思:害怕霜寒冷开始寻找被,半夜。

出自作者[宋]周邦彦的《南乡子·户外井桐飘》

全文赏析

这首诗《户外井桐飘。淡月疏星共寂寥。恐怕霜寒初索被,中宵。已觉秋声引雁高。 》是一首描绘秋夜景象和表达思妇情感的诗,通过对户外环境和室内环境的描绘,展现了思妇内心的孤独和寂寥。 首句“户外井桐飘。淡月疏星共寂寥。”描绘了户外宁静的夜晚,井边的梧桐树飘落着落叶,淡淡的月光和稀疏的星星映衬出环境的寂静。这种描绘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凄清的秋夜景象,为思妇的情感铺垫了背景。 “恐怕霜寒初索被,中宵。已觉秋声引雁高。”这两句通过描述思妇对霜寒的担忧和秋声引雁高的景象,进一步表现了思妇的孤独和寂寞。她担心霜寒侵体需要添被,而夜深人静时秋声和大雁飞高的景象更加强化了她的孤独感。 “罗带束纤腰。自剪灯花试彩毫。”这两句描绘了思妇的室内形象,她用丝带束腰,独自剪灯花试着用彩毫书写思念之情。这种形象展示了思妇的柔美和细腻,同时也暗示了她内心的孤独和寂寥。 “收起一封江北信,明朝。为问江头早晚潮。”最后两句是思妇的内心独白,她收起一封写给江北的信,想着明天要问江头潮水的早晚时间,表现了她对远方的思念和期待。这种表达方式将思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她的孤独和寂寞。 整首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的细腻描绘,以及情感的自然流露,展现了思妇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同时也表达了对远方之人的思念和期待。诗人通过这种情感表达,让读者感受到了秋夜的凄清和思妇的柔美细腻,同时也引发了对远方之人的思念和感慨。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户外井桐飘。
淡月疏星共寂寥。
恐怕霜寒初索被,中宵。
已觉秋声引雁高。
罗带束纤腰。
自剪灯花试彩毫。
收起一封江北信,明朝。
为问江头早晚潮。
作者介绍 朱淑真简介
周邦彦(1057—1121),北宋著名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

神宗赵顼元丰初,在汴京作太学生,写了一篇《汴都赋》,描述当时汴京盛况,歌颂了新法,受到赵顼的赏识,被提拔为太学正。以后十馀年间,在外飘流,作过庐州(今安徽合肥市)教授、溧水(在今江苏省)县令等。哲宗赵煦绍圣三年(1096)以后,又回到汴京,作过国子监主簿、校书郎等官。徽宗赵佶时,提举大晟府(最高音乐机关),负责谱制词曲,供奉朝廷。又外调顺昌府、处州等地。后死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市南)。

周邦彦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词派词人所宗。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或“词中老杜”,是公认“负一代词名”的词人,在宋代影响甚大。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集》。

关键词解释

  • 霜寒

    读音:shuāng hán

    繁体字:霜寒

    意思:寒光闪闪貌。
    元·郑廷玉《楚昭公》第一摺:“这剑呵,冰刃霜寒,玉华光灿。”

    解释:1.寒光闪闪貌。

    <

  • 恐怕

    读音:kǒng pà

    繁体字:恐怕

    短语:恐 想必 或 容许 兴许 唯恐 也许

    英语:perhaps

    意思:
    1.畏惧。
    《敦煌变文集王昭君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