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人无已,言犹在耳。
意思:甚至没有人已,话还在耳边。
出自作者[宋]释心月的《偈颂一百五十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关于至高境界的人无需自我约束,言论仍在耳边回响。它描绘了万法作为根本,天地相互起始和结束的宇宙观。同时,它也寓言了唐中宗时期贤臣张九龄的影响力,以及百姓对他的山呼万岁声。
首句“至人无已,言犹在耳”,这里的“至人无已”可能指的是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即一个人能够超越自我约束,不再受自我欲望的驱使。这样的描述暗示了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和超越物质束缚的理想状态。而“言犹在耳”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理念的深远影响,即这种理念的影响力仍然存在,仿佛还在耳边回响。
“万法作本根,天地相终始”,这两句诗描绘了万法(万事万物)的根本,即天地相互起始和结束的过程。这可能是在表达一种宇宙观,即万物皆源于天地,而天地之间的互动和变化构成了万事万物的起源和终结。
接下来的两句诗“一占帝与九龄梦,三听山呼万岁声”则寓言了张九龄的影响力和唐中宗时期的政治氛围。第一句中的“一占”可能是指一种占卜或预言的方式,暗示了张九龄的智慧和影响力。而“九龄梦”可能指的是张九龄的梦境,象征了他的预见性和对未来的洞察力。第二句中的“山呼万岁声”则描绘了百姓对张九龄的热烈欢迎和对他政策的积极反馈,进一步强调了他的影响力。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至人无己的理念、天地相终始的宇宙观以及贤臣张九龄的影响力,表达了对高尚精神追求、宇宙观以及对贤臣的敬仰之情。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以及他们的影响力和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