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为仲照丈题何诗孙翁所画驯鸥园二雪松》 天根一雪埋烽燧,奇骨余扶石气寒。

天根一雪埋烽燧,奇骨余扶石气寒。

意思:天根一雪埋烽火,多骨多扶石气寒。

出自作者[近代]陈三立的《为仲照丈题何诗孙翁所画驯鸥园二雪松》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有韵味的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感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首先,诗的开头“留与残年反复看,盖头云带万鸦蟠”,表达了诗人对这首诗的珍视和反复琢磨,仿佛是留给自己晚年反复琢磨的,因为年岁已高,对事物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而“盖头云带万鸦蟠”一句,则描绘了一种云雾缭绕、鸦群盘旋的景象,给人一种神秘而深远的感觉。 接下来,“天根一雪埋烽燧”,诗人描绘了雪覆盖大地、烽火台被雪埋的景象,给人一种寂静、沉寂的感觉。这种描绘也暗示了人生的终点和生命的终结,让人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奇骨余扶石气寒”,这句诗描绘了一种奇特的骨骼支撑着石头的寒气,给人一种坚韧、不屈不挠的感觉。这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坚韧不屈、不畏艰难的精神的赞美。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感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让人感受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同时,这首诗也充满了诗意和韵味,让人反复琢磨和欣赏。 总的来说,这是一首非常有深度的诗,值得人们反复品味和欣赏。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留与残年反复看,盖头云带万鸦蟠。
天根一雪埋烽燧,奇骨余扶石气寒。
作者介绍
陈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

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他于1892年壬午乡试中举,历任吏部行走、主事。1898年戊戌政变后,与父亲陈宝箴一起被革职。1937年发生“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致陈三立,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不幸忧愤而死,享年85岁。

陈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诗》及其《续集》、《别集》,死后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出版。

关键词解释

  • 天根

    读音:tiān gēn

    繁体字:天根

    意思:
    1.星名。即氐宿。东方七宿的第三宿,凡四星。
    《国语周语中》:“天根见而水涸。”
    《尔雅释天》:“天根,氐也。”
    郭璞注:“角亢下繫

  • 烽燧

    读音:fēng suì

    繁体字:烽燧

    英语:beacon fire

    意思:
    1.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
    《墨子号令》:“与城上烽燧相望。”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