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挽方宋贤四绝》 少年挟策上皇都,晚岁论功向石渠。

少年挟策上皇都,晚岁论功向石渠。

意思:年轻人带着策略上皇都,晚年论功向石渠。

出自作者[宋]黄公度的《挽方宋贤四绝》

全文赏析

这首诗《少年挟策上皇都,晚岁论功向石渠。
犹忆微才在天禄,铅丹曾为校遗书。》是一首对古代学者和知识分子生涯的深刻描绘。它通过描绘一个年轻时进入首都,晚年时在石渠阁论功的历程,展示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生活和追求。 首句“少年挟策上皇都”,描绘了一个年轻的学者,手持经书策,满怀壮志地进入首都,展现了他的求知欲望和进取心。这句诗强调了古代知识分子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以及对进入权力中心、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决心。 “晚岁论功向石渠”描绘了诗人的晚年生活和成就。石渠是汉代皇家藏书阁,这里象征着学问和荣誉。诗人晚年论功,表明他在学问上取得了成就,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这句诗也表达了诗人对学问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执着追求。 “犹忆微才在天禄”一句,诗人回忆起自己在天禄阁(另一处皇家藏书阁)的岁月,那里他曾为校订遗书而铅丹(红色颜料)染指,体现了他的勤奋和敬业精神。这句诗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学问的热爱和他在学术上的贡献。 整首诗通过对诗人一生经历的描绘,展现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生活和追求。它强调了求知欲望、进取心、敬业精神以及对学问的热爱,这些都是古代知识分子所共有的品质。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对学问的敬畏和对知识的执着追求,这些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少年挟策上皇都,晚岁论功向石渠。
犹忆微才在天禄,铅丹曾为校遗书。
作者介绍 文同简介
黄公度(1109~1156)字师宪,号知稼翁,莆田(今属福建)人。绍兴八年进士第一,签书平海军节度判官。后被秦桧诬陷,罢归。除秘书省正字,罢为主管台州崇道观。十九年,差通判肇庆府,摄知南恩州。桧死复起,仕至尚书考功员外郎兼金部员外郎,卒年四十八,著有《知稼翁集》十一卷,《知稼翁词》一卷。

关键词解释

  • 石渠

    读音:shí qú

    繁体字:石渠

    英语:stone canal

    意思:
    1.石筑的水渠。
    汉·刘桢《公宴》诗:“清川过石渠,流波为鱼防。”
    唐·孟浩然《病愈过龙泉寺精

  • 少年

    读音:shào nián

    繁体字:少年

    短语:未成年 苗 未成年人

    英语:juvenile

    意思:I
    不几年。
    《后汉书西南夷传滇》:“初到郡,米

  • 挟策

    读音:jiā cè

    繁体字:挾策

    意思:(挟策,挟策)
    亦作“挟筴”。

    1.手拿书本。喻勤奋读书。
    《庄子骈拇》:“问臧奚事,则挟筴读书。”
    陆德明释文:“筴字又作策,李云:

  • 上皇

    读音:shàng huáng

    繁体字:上皇

    英语:emperor\'s father

    意思:
    1.天帝。
    《庄子天运》:“监照下土,天下戴之,此谓上皇。”
    南朝·宋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