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俊修僧史,应知传已成。
意思:谁才能修僧史,应知道传已成。
出自作者[唐]贯休的《哭灵一上人》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诗,通过对山中的寺庙的描绘,表达了对佛教禅宗的敬仰和对寺庙现状的忧虑。
首句“一公何不在,空有远公名”,诗人以“一公”代指寺庙中的某位禅师,但这位禅师不在,只留下了“远公”的名号。“远公”指的是东晋时的名僧慧远,他曾在庐山建立白莲社,宣扬佛教。这里诗人通过“一公”的形象,表达了对寺庙中某位禅师的敬仰之情。
“共说岑山路,今时不可行”,诗人与他人谈论起山中的道路,却发现现在无法前往。“岑山”是诗中所描绘的地方,“路”指的是通往那里的道路。这里诗人通过描绘山中的道路,表达了对寺庙现状的忧虑,暗示了寺庙的衰败和无人问津。
“旧房松更老,新塔草初生”,诗人描绘了寺庙中的景象,松树更加苍老,新塔下长满了草。这里诗人通过描绘松树和草的生长,暗示了寺庙的荒废和无人照料。
“经论传缁侣,文章遍墨卿”,诗人描述了寺庙中的僧侣们研读经论,僧侣们也创作了许多文章。这里诗人表达了对僧侣们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暗示了寺庙中仍有僧侣在坚守佛教信仰。
“禅林枝干折,法宇栋梁倾”,这里诗人再次表达了对寺庙现状的忧虑,寺庙的枝干折断,房屋也倾斜。这进一步强调了寺庙的衰败和无人问津。
最后,“谁俊修僧史,应知传已成”,诗人感叹是否有才俊之人会来修撰僧侣的历史,记录他们的功绩和事迹。这里诗人表达了对寺庙未来的期待,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佛教禅宗的发展。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山中寺庙的描绘,表达了对佛教禅宗的敬仰和对寺庙现状的忧虑。诗人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同时,诗人在诗中也表达了对寺庙未来的期待和对佛教信仰的坚守,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人文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