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酬曾逢原参寥上人见寄山阳作》 闻人足音喜,况乃道所契。

闻人足音喜,况乃道所契。

意思:忽然听到脚步声高兴,更何况是道所……。

出自作者[宋]秦观的《酬曾逢原参寥上人见寄山阳作》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逃离世俗,回归自然”。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在秋天的状态,表达了对尘世纷扰的厌倦,以及对清净自然的向往。 首句“倦客当老秋,於忽少佳意。”表达了诗人对客居他乡的疲倦和对秋天的失望,突然间,他对周围的环境失去了兴趣,这暗示了他对尘世生活的厌倦。 “孰云尘滓地,刘阮肯俱至。”这两句诗暗示了诗人对世俗的轻蔑,他认为尘世就像被污染的地方,只有像刘晨、阮肇那样的人才会再次来到这里。这表达了他对回归自然的渴望。 “一披清骨毛,再见失身世。”这两句诗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清净自然的热爱。他一旦接触到了清净自然,就仿佛脱胎换骨,重新认识了世界。然而,在尘世中迷失的自己,使他感到失落。 “有如执盛热,傃月濯凉吹。”这两句诗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清净自然的感受。他就像在炎热的夏天执起一杯凉水,感到清凉舒适。同样地,他在自然中沐浴月光,感受到凉爽的微风。 “又如观巨梓,却觇萧苇细。”诗人通过对比自然与荒芜的苇草,进一步强调了自然的美好。他观察着巨大的树木,同时又审视着那些萧条的苇草,这使他更加向往清净自然。 “十辰同遨游,不觉日车逝。”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时间的感受。他觉得和朋友们一起在自然中游玩的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间一天就过去了。这进一步强调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时间的珍惜。 整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对尘世的厌倦和对清净自然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诗人认为只有回归自然,才能真正地解脱自己,重新认识世界和自我。这种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也反映了诗人对简单、纯真生活的向往。最后,“眷言何以酬,白发同所诣。”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感激和对未来的期待。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倦客当老秋,於忽少佳意。
孰云尘滓地,刘阮肯俱至。
一披清骨毛,再见失身世。
有如执盛热,傃月濯凉吹。
又如观巨梓,却觇萧苇细。
十辰同遨游,不觉日车逝。
嗟予逃空虚,终日面林翳。
闻人足音喜,况乃道所契。
方念衣袖分,明月忽我畀。
眷言何以酬,白发同所诣。
作者介绍 秦观简介
秦观(1049年—1100年9月17日),江苏高邮人(现高邮市三垛镇武宁秦家垛),字少游,一字太虚。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别号邗沟居士,学者称其淮海居士。苏轼曾戏呼其为“山抹微云君”。

秦观是北宋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但在秦观现存的所有作品中,词只有三卷100多首,而诗有十四卷430多首,文则达三十卷共250多篇,诗文相加,其篇幅远远超过词若干倍。

关键词解释

  • 闻人

    读音:wén rén

    繁体字:聞人

    短语:知名人士 风云人物 名人 头面人物

    英语:famous person

    意思:(闻人,闻人)
    I
    复姓。

  • 足音

    读音:zú yīn

    繁体字:足音

    意思:脚步声。
    《庄子徐无鬼》:“夫逃虚空者,藜藋柱乎鼪鼬之迳、踉位其空,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又况乎昆弟亲戚之謦欬其侧者乎!”明·杨慎《东望楼》诗:“穹谷无足音,远水无归舟。”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