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赠吴秀才》 携琴又入庐山去,谁信朱门有逸人。

携琴又入庐山去,谁信朱门有逸人。

意思:带着琴又进入庐山去,谁相信朱门有逸人。

出自作者[宋]范仲淹的《赠吴秀才》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诗人见到一位曾经在官场中沉浮,如今又回归庐山生活的故人的诗。诗中通过对这位故人的生活状态和身份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 首句“万户侯家几叶孙”,诗人以一种夸张的笔墨描绘出这位故人的家世显赫。“万户侯”是汉代高级爵位,诗人用此借指权贵,而“几叶孙”则暗示这个家族已经衰落,只剩下这位年轻人还在追寻曾经的荣光。这种描绘既体现了诗人对过去辉煌的向往,也暗示了现实的残酷。 “弟兄红旆独乌巾”一句,诗人进一步描绘了故人的形象。他独自一人离开官场,抛弃了手中的权杖(“红旆”),换上了简朴的乌纱帽(“乌巾”)。这种形象的描绘,既体现了他的归隐决心,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方式的赞赏。 “携琴又入庐山去”一句,诗人描绘了故人回归庐山的生活状态。他带着琴,走进庐山,过着一种清静无为的生活。这种描绘体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最后一句“谁信朱门有逸人”,是诗人的感慨。诗人问:“谁会相信豪华的府第里会有这样一位隐逸之士?”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一位故人生活状态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这种情感表达得既含蓄又深沉,让人在品味中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万户侯家几叶孙,弟兄红旆独乌巾。
携琴又入庐山去,谁信朱门有逸人。
作者介绍 范仲淹简介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关键词解释

  • 庐山

    读音:lú shān

    繁体字:廬山

    英语:Lushan

    意思:(庐山,庐山)
    山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耸立于鄱阳湖、长江之滨。又名匡山、匡庐。相传周有匡姓七兄弟结庐隐居于此,故名。见北魏·郦道元

  • 朱门

    读音:zhū mén

    繁体字:朱門

    英语:vermilion gates; red-lacquered doors of wealthy homes

    意思:(朱门,朱门)
    红漆大门。指贵族豪富之家

  • 逸人

    读音:yì rén

    繁体字:逸人

    意思:犹逸民。
    《后汉书赵岐传》:“汉有逸人,姓赵名嘉。有志无时,命也奈何!”唐·高瑾《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诗:“逸人谈发,仙御舟来。”
    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后汉书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