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庐奠九江,苗裔遍南服。
意思:九江庐山放,后代遍布南方。
出自作者[宋]张耒的《道士矶》
全文赏析
这首诗《匡庐奠九江,苗裔遍南服》是一首对匡庐山美丽景色的赞美之诗,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古老文化的思考。
首联“匡庐奠九江,苗裔遍南服”描绘了匡庐山在九江之上的稳固地位,以及山中的居民遍布南方的情景,表现了匡庐山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颔联“横江蔽原野,内外实一族”则描绘了匡庐山的广阔和壮丽,山内外的居民实际上都是一个族群,进一步强调了匡庐山的凝聚力和文化底蕴。
接下来的几联则是对匡庐山景色的具体描绘和诗人内心的感受。“危矶插江生,石色擘青玉。蛟龙穴乱石,猱玃在乔木。”这几句生动地描绘了匡庐山的岩石、水、动物和植物,表现了山中的自然之美。“我行季冬月,江迹在山腹。”描述了诗人游历匡庐山的季节和地点,表达了诗人对冬季游历的喜爱。“扁舟如镜面,清净不可触。”则描绘了扁舟在江面上如镜面般平滑的景象,表现出诗人对清净环境的喜爱。
然而,“跻攀既不可,千古长幽独。”这里诗人表达了对攀登高山的不易和孤独的感慨,也引发了对古老文化的思考。“缅想邃古初,巢居戒樵牧。”诗人想象着远古时代,告诫人们要像巢居一样警惕乱砍滥伐,这也体现了诗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匡庐山的景色和文化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古老文化的思考。同时,诗中也流露出诗人对清净环境的喜爱和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这首诗不仅是一首优美的山水诗,也是一首富有哲理和文化内涵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