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赠史开封》 曾从伏波征绝域,碛西蕃部怯金鞍。

曾从伏波征绝域,碛西蕃部怯金鞍。

意思:曾跟随伏波出征西域,沙漠蕃部胆怯金鞍。

出自作者[唐]杨巨源的《赠史开封》

全文赏析

这首诗《天低荒草誓师坛》是一首对历史战争场面的生动描绘,通过对邓艾在荒野誓师坛上的英勇决战场景的描绘,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英勇。 首联“天低荒草誓师坛,邓艾心知战地宽。”描绘了战争的背景和邓艾的心理状态。荒野上的草原低垂,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战斗,邓艾深知这是他立功报国的战场。这一句通过描绘自然环境,烘托出战争的紧张气氛,同时也暗示了邓艾的决心和勇气。 颔联“鼓角迥临霜野曙,旌旗高对雪峰寒。”进一步描绘了战斗的场面。鼓角声在霜冻的田野中回荡,与曙光中的景色形成鲜明的对比;高举的旌旗在雪峰的寒气中显得更加威武。这一联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战斗的激烈和紧张。 颈联“五营向水红尘起,一剑当风白日看。”描绘了战斗的具体过程。五营士兵在水边展开激战,尘土飞扬;邓艾手持利剑,在白日之下英勇杀敌。这一联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细节描写,展现了战争的惨烈和邓艾的英勇。 尾联“曾从伏波征绝域,碛西蕃部怯金鞍。”最后两句以邓艾的先辈伏波将军的英勇事迹作结,表达了对邓艾的赞美和敬仰之情。这一联通过历史典故,将现实与历史相结合,增强了诗歌的历史厚重感。 整首诗通过对邓艾在荒野誓师坛上英勇决战场景的描绘,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英勇,同时也表达了对邓艾的赞美和敬仰之情。诗歌语言简练、生动,通过视觉、听觉和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将战争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诗歌也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绘,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天低荒草誓师坛,邓艾心知战地宽。
鼓角迥临霜野曙,旌旗高对雪峰寒。
五营向水红尘起,一剑当风白日看。
曾从伏波征绝域,碛西蕃部怯金鞍。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字景山,后改名巨济。河中治所(今山西永济)人。贞元五年(789)进士。初为张弘靖从事,由秘书郎擢太常博士,迁虞部员外郎。出为凤翔少尹,复召授国子司业。长庆四年(824),辞官退休,执政请以为河中少尹,食其禄终身。关于杨巨源生年,据方崧卿《韩集举正》考订。韩愈《送杨少尹序》作于长庆四年(824),序中述及杨有“年满七十”、“去归其乡”语。由此推断,杨当生于755年,卒年不详。另外同名的还有宋代抗金名将。

关键词解释

  • 绝域

    读音:jué yù

    繁体字:絕域

    英语:distant and inaccessible land

    意思:(绝域,绝域)

    1.极远之地。
    《管子七法》:“不远道里,故能

  • 伏波

    读音:fú bō

    繁体字:伏波

    意思:
    1.汉将军名号。
    西汉·路博德、东汉·马援都受封为伏波将军。见《汉书武帝纪》、《后汉书马援传》。
    南朝·宋·鲍照《代苦热行》:“戈船荣既薄,伏波赏亦微。

  • 西蕃

    读音:xī fān

    繁体字:西蕃

    意思:
    1.特指吐蕃。
    唐·高适《贺哥舒大夫破九曲》诗:“遥传副丞相,昨日破西蕃。”

    2.亦作“西藩”、“西番”。我国古代对西域一带及西部边境地区的泛称。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