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袁公济和刘景文登介亭诗复次韵答之》 莫嫌冯唐老,终胜贾谊哭。

莫嫌冯唐老,终胜贾谊哭。

意思:莫嫌冯唐年老,最终胜过贾谊痛哭。

出自作者[宋]苏轼的《袁公济和刘景文登介亭诗复次韵答之》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对朋友的深切赞扬和鼓励的诗。诗中描绘了作者在溽热的六月天中,因朋友的诗而产生的清凉感受,以及由此引发的登临所见之景和由此而生的感慨。 首段描述了作者在溽热的六月天中感到疲倦,但是朋友的诗如同清风,吹醒了他的睡意。这种生动的比喻,表达了朋友诗才的清新和影响力。 中段描述了作者在登临所见之景中的感受,江水如镜,映照出湖水的碧绿,而作者在得到佳句后,诗稿已在心中。这些描述展示了作者对自然和诗歌的敏感,以及他在创作过程中的喜悦和满足。 随后,诗中描绘了风雨过后的景色,云归山麓,疏星微月,金火争辉,这些景象引发了作者的思考和感慨。他对美景的短暂易逝感到惋惜,但也认识到诗歌的力量能够让美景永存。 在结尾部分,作者读着朋友的诗,心中充满了怀念和共鸣。他回忆起自己的年轻时光,追求名声和竞争科举的情景。他赞扬朋友的文才出众,并鼓励他相信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他表示愿意与朋友保持联系,共同追求文学的梦想。 整首诗情感真挚,表达了对朋友的赞赏和鼓励,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和诗歌的热爱和敏感。通过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情感,这首诗成为了一首优秀的文学作品。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昏昏堕醉梦,奈此六月溽。
君诗如清风,吹我朝睡足。
登临得佳句,江白照湖渌。
袖手独不言,默稿已在腹。
是时风雨过,蔼蔼云归麓。
疏星带微月,金火争见伏。
惜哉此清景,变灭不可逐。
归来读君诗,耿耿犹在目。
却思少年日,声价争场屋。
文如翻水成,赋作叉手速。
秋风起鸿雁,我亦继华躅。
那知君蹭蹬,独泣荆山玉。
相见南新道,青衫垂破幅。
早知事大缪,恨不十年读。
莫嫌冯唐老,终胜贾谊哭。
今年复为僚,旧好许重续。

作者介绍 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关键词解释

  • 贾谊

    读音:jiǎ yì

    词语解释

    ⒈  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今属河南)人。曾任太中大夫。因好议论国家大事,遭大臣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怀王太傅。有《吊屈原赋》、《鹏鸟赋》和政论文《过秦论》、《陈政事疏》等名作。今人辑有《贾谊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