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次韵张安道读杜诗》 艰危思李牧,述作谢王褒。

艰危思李牧,述作谢王褒。

意思:危难思李牧,文章对王褒。

出自作者[宋]苏轼的《次韵张安道读杜诗》

全文赏析

这首诗似乎是描述了文化的兴衰、时代的变迁以及诗人的命运。诗中出现的众多意象和象征,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诗歌才华。 “大雅初微缺,流风困暴豪”描绘了文化初衰,风雅不再的景象,反映了诗人对时代精神风貌的敏锐观察。“张为词客赋,变作楚臣骚”则进一步展现了文化的转变和衰落。 “展转更崩坏,纷纶阅俊髦”形象地表现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才的涌现。“地偏蕃怪产,源失乱狂涛”则象征着社会的偏离正道和混乱的源头。 “粉黛迷真色,鱼虾易豢牢”揭示了表面的华丽掩盖了真实,而“谁知杜陵杰,名与谪仙高”则表达了诗人对才华被埋没的无奈。 “扫地收千轨,争标看两艘”形象地描绘了竞争和争斗的场景。“诗人例穷苦,天意遣奔逃”则反映了诗人常常面临的困境和命运的无奈。 “尘暗人亡鹿,溟翻帝斩鳌”进一步展现了社会的混乱和变革。“艰危思李牧,述作谢王褒”则表达了诗人对英雄和贤者的思念。 “失意各千里,哀鸣闻九皋”反映了人们失意困苦的生活状态。“骑鲸遁沧海,捋虎得绨袍”则表现了诗人在困境中的坚韧和不屈。 “巨笔屠龙手,微官似马曹”描绘了诗人虽有才华,却只能担任微末官职的尴尬境地。“迂疏无事业,醉饱死游遨”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和苦闷。 “简牍仪刑在,儿童篆刻劳”反映了诗人虽然劳累,但仍然坚持创作的精神。“今谁主文字,公合把旌旄”则表达了诗人对文化主导权的期望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 整首诗意境深远,言辞犀利,充满了诗人对时代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感慨。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大雅初微缺,流风困暴豪。
张为词客赋,变作楚臣骚。
展转更崩坏,纷纶阅俊髦。
地偏蕃怪产,源失乱狂涛。
粉黛迷真色,鱼虾易豢牢。
谁知杜陵杰,名与谪仙高。
扫地收千轨,争标看两艘。
诗人例穷苦,天意遣奔逃。
尘暗人亡鹿,溟翻帝斩鳌。
艰危思李牧,述作谢王褒。
失意各千里,哀鸣闻九皋。
骑鲸遁沧海,捋虎得绨袍。
巨笔屠龙手,微官似马曹。
迂疏无事业,醉饱死游遨。
简牍仪刑在,儿童篆刻劳。
今谁主文字,公合把旌旄。

作者介绍 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关键词解释

  • 艰危

    读音:jiān wēi

    繁体字:艱危

    英语:difficult and dangerous

    意思:(艰危,艰危)
    艰难危急。
    三国·魏·曹丕《寡妇赋》:“惟生民兮艰危,于孤寡兮常悲。

  • 作谢

    读音:zuò xiè

    繁体字:作謝

    意思:(作谢,作谢)
    致谢。
    《古今小说闲云庵阮三偿冤债》:“昨日又承他送些小菜来看我,作意备些薄礼,来日到他府中作谢。”
    《醒世姻缘传》第十一回:“﹝孔举人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