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和崔舍人咏月二十韵》 三秋端正月,今夜出东溟。

三秋端正月,今夜出东溟。

意思:深秋端正月,今天晚上在东溟。

出自作者[唐]韩愈的《和崔舍人咏月二十韵》

全文赏析

这首诗《风台观》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象的诗,通过描绘风台观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赞美。 首联“三秋端正月,今夜出东溟。对日犹分势,腾天渐吐灵。”描绘了秋天的正月在夜晚升起,如同从东方海洋中跃出,气势磅礴,逐渐升腾,灵动神奇。诗人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描绘,展现了月亮升起的壮观景象。 颔联“未高烝远气,半上霁孤形。赫奕当躔次,虚徐度杳冥。”进一步描绘了月亮升高的过程,随着高度增加,月光逐渐洒满大地,照亮远处的景物,半空中月光如洗,显得格外清幽。诗人用“烝”、“霁”等字眼,描绘出月光照耀下远处的景象,以及月光在半空中洒下的景象,给人以清幽、静谧之感。 颈联“长河晴散雾,列宿曙分萤。浩荡英华溢,萧疏物象泠。”诗人由月光转而描绘夜晚的景象,晴朗的夜空中散去雾气,星星闪烁,银河横空,月光照耀下万物显得更加清晰、生动。诗人用“英华浩荡”、“物象萧疏”等字眼,描绘出夜晚的清新、宁静之感。 诗中多处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描绘手法,如“对日犹分势,腾天渐吐灵”、“半上霁孤形”等,使得诗歌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赞美之情,如“过隅惊桂侧,当午觉轮停”、“辉斜通壁练,彩碎射沙星”等诗句,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之情。 整首诗语言优美、流畅,结构紧凑、层次分明,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比喻,展现了风台观的美丽景色。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赞美之情,使得诗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三秋端正月,今夜出东溟。
对日犹分势,腾天渐吐灵。
未高烝远气,半上霁孤形。
赫奕当躔次,虚徐度杳冥。
长河晴散雾,列宿曙分萤。
浩荡英华溢,萧疏物象泠。
池边临倒照,檐际送横经。
花树参差见,皋禽断续聆。
牖光窥寂寞,砧影伴娉婷。
幽坐看侵户,闲吟爱满庭。
辉斜通壁练,彩碎射沙星。
清洁云间路,空凉水上亭。
净堪分顾兔,细得数飘萍。
山翠相凝绿,林烟共幂青。
过隅惊桂侧,当午觉轮停。
属思摛霞锦,追欢罄缥瓶。
郡楼何处望,陇笛此时听。
右掖连台座,重门限禁扃。
风台观
作者介绍 韩愈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关键词解释

  • 三秋

    读音:sān qiū

    繁体字:三秋

    英语:three autumn jobs as harvesting, tilling and planting

    意思:
    1.谓九个月。一秋三月,三秋为九月。

  • 端正

    读音:duān zhèng

    繁体字:端正

    英语:proper

    意思:
    1.正;直;不偏斜。
    汉·刘桢《赠从弟》诗之二:“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怆,终年常端正。”

  • 东溟

    读音:dōng míng

    繁体字:東溟

    意思:(东溟,东溟)

    1.东海。
    南朝·宋·颜延之《车驾幸京口侍游蒜山作》诗:“元天高北列,日观临东溟。”
    唐·李白《古风》之十一:“黄河走东溟,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