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边笳曲》 朔管迎秋动,雕阴雁来早。

朔管迎秋动,雕阴雁来早。

意思:初一管迎接秋季活动,雕阴雁来早。

出自作者[唐]温庭筠的《边笳曲》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秋天的诗,通过对北方秋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边疆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首先,诗中提到了“朔管迎秋动”,这是对北方秋天到来的描绘。朔管是古代北方管乐器,常用于边疆军营之中,因此这里用它来象征边疆生活。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边疆生活的向往之情。 接着,“雕阴雁来早”也是对秋天的描绘,雕阴是地名,雁是候鸟,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迁徙,因此这句诗表达了秋天到来的特征。 然后,“上郡隐黄云,天山吹白草”这两句诗描绘了边疆秋天的景象。上郡和天山都是边疆地区的地名,黄云和白草都是秋天的象征。这句诗表达了边疆秋天的荒凉和萧瑟之感。 “嘶马悲寒碛,朝阳照霜堡”这两句诗进一步描绘了边疆的寒冷和荒凉。嘶马和霜堡都是对边疆生活的描绘,而悲和照则表达了边疆生活的艰辛和孤独。 最后,“江南戍客心,门外芙蓉老”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江南是诗人家乡的地方,芙蓉是江南的象征,而戍客心则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北方秋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边疆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诗歌。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朔管迎秋动,雕阴雁来早。
上郡隐黄云,天山吹白草。
嘶马悲寒碛,朝阳照霜堡。
江南戍客心,门外芙蓉老。
作者介绍 温庭筠简介
温庭筠(约812年-约866年),本名岐,艺名庭筠,字飞卿,男,汉族,唐代并州祁县(今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人,晚唐时期诗人、词人。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富有天赋,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有“温八叉”之称。

温庭筠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恨不得志,行为放浪。曾任随县和方城县尉,官至国子监助教。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浓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有《花间集》遗存。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其词作更是刻意求精,注重词的文采和声情。被尊为“花间词派”之鼻祖。

关键词解释

  • 迎秋

    读音:yíng qiū

    繁体字:迎秋

    意思:古代祭礼之一。古人以秋和五方之西、五色之白相配应,故于立秋日,天子率百官出西郊祭白帝,迎接秋季到来。
    《礼记月令》:“﹝孟秋之月﹞立秋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

  • 雁来

    读音:yàn lái

    繁体字:雁來

    意思:(雁来,雁来)
    亦作“鴈来”。
    即雁来红。
    清·黄宗羲《小园记》:“至于丽春、款冬、丈红、段锦、鴈来、燕麦……丛生砌下,递换疄间。”参见“雁来红”。

  • 朔管

    读音:shuò guǎn

    繁体字:朔管

    意思:指羌笛。亦泛指北方地区流行的管乐器。
    《文选谢庄<月赋>》:“聆皋禽之夕闻,听朔管之秋引。”
    李善注:“朔管,羌笛也。”
    吕向注:“朔管,谓北胡

  • 来早

    读音:lái zǎo

    繁体字:來早

    意思:(来早,来早)
    明天早晨。
    唐·薛调《无双传》:“今日已夜,郎君且就客户一宿。来早同去未晚。”
    《三国演义》第二回:“来早设朝,使廷臣奏董太后原系藩妃,不宜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