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壑多惊风,不辨龙与鲤。
意思:大海去多惊风,不辨别龙与鲤鱼。
出自作者[明]刘基的《感怀二十四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以壮观的蓬莱山和大瀛水为背景,描绘了一个神秘而磅礴的海洋世界。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海洋深处的神仙窟宅、惊风巨浪、深渊怪兽等奇幻景象。同时,诗歌也传达出一种对生命、自然和宇宙的敬畏之情。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赏析:
首句“峨峨蓬莱山,渺渺大瀛水。”蓬莱山是中国神话中的仙山,大瀛水则象征无边无际的海洋。诗人用“峨峨”和“渺渺”两个词,形象地描绘出蓬莱山的巍峨和海洋的广阔。
接下来,“神仙有窟宅,亦在玄黄里。”诗人想象神仙在海洋深处的窟宅,居住在玄黄(天地的颜色)之中,进一步营造出神秘的气氛。
“大壑多惊风,不辨龙与鲤。”诗人描绘了海洋中的惊风巨浪,猛烈到无法分辨龙和鲤,生动地表现了海洋的威力。
“吹沙乘波出,汹若鲸鲵起。”这两句诗形象地描绘了海浪带着沙子汹涌澎湃,如同鲸鱼崛起,进一步展现了海洋的磅礴气势。
“阳侯贯深渊,海若汩泥滓。”阳侯和海若是古代中国传说中的海神,诗人用他们来象征深渊和泥滓,表现海洋的深邃和广阔。
“马衔恣馋食,罔象潜谲诡。”这两句描绘了海洋中的生物,马衔和罔象,形象生动,充满奇幻色彩。
“谁能报王母,弱水不可履。”王母是古代中国神话中的女神,弱水则是传说中的险流。诗人通过这两句诗,表达了对海洋世界的敬畏。
最后,“羲和近虞渊,日暮空已矣。”羲和是古代中国神话中的太阳神,虞渊则是太阳落下的地方。诗人通过描绘日落的景象,给整个诗歌带来一种悲壮和崇高的结尾。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海洋的奇幻世界,展现了自然的神秘和伟大。同时,也表达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敬畏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