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和运使舍人观潮》 势雄驱岛屿,声怒战貔貅。

势雄驱岛屿,声怒战貔貅。

意思:气势雄驱逐岛屿,声愤怒作战勇猛之师。

出自作者[宋]范仲淹的《和运使舍人观潮》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标题是《观钱塘江潮》,是一首描绘钱塘江潮水的壮丽景象的诗。钱塘江是浙江省的主要河流,也是中国著名的江潮之一。 首联“何处潮偏盛,钱唐无与俦。谁能问天意,独此见涛头。”诗人通过提问的方式,表达了对钱塘江潮水的赞美和敬畏之情。钱塘江的潮水气势磅礴,无与伦比,让人不禁想要向苍天询问其原因。这一联通过对比其他地方潮水的平淡无奇,突出了钱塘江潮水的独特魅力。 颔联“海浦吞来尽,江城打欲浮。势雄驱岛屿,声怒战貔貅。”进一步描绘了潮水的气势和力量。潮水如同巨龙吞食大海,将整个海浦吞没,将江城打翻,这足以看出其力量的强大。同时,潮水驱赶着周围的岛屿,发出如同战鼓般的怒吼声,仿佛在和战马(貔貅)作战。 颈联“万叠云才起,千寻练不收。长风方破浪,一气自横秋。”这两句通过生动的比喻,进一步展现了潮水的壮丽景象。云层被潮水掀起,如同万叠瀑布般壮观;而潮水激起的白色浪花如同千寻白练,在秋天的微风中飘扬。最后一句“一气自横秋”更是将潮水与秋天的气息融为一体,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尾联“北客观犹惧,吴儿弄弗忧。子胥忠义者,无覆巨川舟。”诗人表达了对潮水的敬畏之情,同时也对吴地的百姓表达了关切之意。子胥是忠义之人,他不会让巨川之舟覆灭。这里暗喻了潮水虽然力量强大,但只要人们能够正确应对,它就不会带来灾难。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比喻,展现了钱塘江潮水的壮丽景象和磅礴气势。诗人对潮水的敬畏之情和对百姓的关切之意也贯穿全诗,使得这首诗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情感表达。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何处潮偏盛,钱唐无与俦。
谁能问天意,独此见涛头。
海浦吞来尽,江城打欲浮。
势雄驱岛屿,声怒战貔貅。
万叠云才起,千寻练不收。
长风方破浪,一气自横秋。
高岸惊先裂,群源怯倒流。
腾凌大鲲化,浩荡六鳌游。
北客观犹惧,吴儿弄弗忧。
子胥忠义者,无覆巨川舟。
作者介绍 范仲淹简介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关键词解释

  • 貔貅

    读音:pí xiū

    繁体字:貔貅

    英语:mythical wild animal

    意思:
    1.古籍中的两种勐兽。
    《逸周书周祝》:“山之深也,虎豹貔貅何为可服?”

  • 岛屿

    读音:dǎo yǔ

    繁体字:島嶼

    英语:islands

    意思:(岛屿,岛屿)
    岛的总称。
    晋·左思《吴都赋》:“岛屿绵邈,洲渚冯隆。”
    唐李洞《送云卿上人游安南》诗:“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