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千秋节有感二首(八月二日为明皇千秋节)》 桂江流向北,满眼送波涛。

桂江流向北,满眼送波涛。

意思:桂江水流向北,满眼送波涛。

出自作者[唐]杜甫的《千秋节有感二首(八月二日为明皇千秋节)》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罢免了皇帝的千秋节宴会后,对往昔盛况的回忆和对当前时局的感慨。诗中描绘了往昔节日的繁华景象和今日的萧条,通过对比表达了深深的哀伤和无奈。 首联“自罢千秋节,频伤八月来”,直接表达了作者因罢节而感到的伤痛和无奈。千秋节是唐朝皇帝的一种节日,用以庆祝国家的繁荣昌盛。然而,如今这个节日已经停止,作者感到深深的悲痛和无奈。 颔联“先朝常宴会,壮观已尘埃”,描绘了往昔的繁华景象已经尘埃落定,曾经的壮观已经不复存在。这里的“先朝”指的是过去的皇帝,曾经的宴会场景已经不再,让人感到深深的哀伤。 颈联“湘川新涕泪,秦树远楼台”,通过描绘湘川和秦地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哀伤和思念。这里的“湘川”和“秦树”是作者回忆起过去的场景,而“远楼台”则暗示了往昔的繁华已经远去。 尾联“圣主他年贵,边心此日劳”,表达了作者对当前时局的感慨和对未来命运的担忧。这里的“圣主”指的是当时的皇帝,“边心此日劳”则暗示了边疆的忧虑和不安。 整首诗通过对往昔和今日的对比,表达了深深的哀伤和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忧虑。诗中运用了许多意象和比喻,如“凤纪”、“龙池”、“宝镜”、“金吾”、“衢尊”等,这些意象和比喻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深情厚意的诗篇,通过对往昔和今日的对比,表达了作者深深的哀伤和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忧虑。这首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情感真挚而深沉,是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自罢千秋节,频伤八月来。
先朝常宴会,壮观已尘埃。
凤纪编生日,龙池堑劫灰。
湘川新涕泪,秦树远楼台。
宝镜群臣得,金吾万国回。
衢尊不重饮,白首独馀哀。
御气云楼敞,含风彩仗高。
仙人张内乐,王母献宫桃。
罗袜红蕖艳,金羁白雪毛。
舞阶衔寿酒,走索背秋毫。
圣主他年贵,边心此日劳。
桂江流向北,满眼送波涛。
作者介绍 杜甫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关键词解释

  • 波涛

    读音:bō tāo

    繁体字:波濤

    英语:great waves

    意思:(波涛,波涛)

    1.江河湖海中的大波浪。
    《淮南子人间训》:“及至乎下洞庭,骛石城,经丹徒,起波涛

  • 流向

    读音:liú xiàng

    繁体字:流曏

    意思:
    1.水流动的方向。
    《人民日报》1970.7.12:“依照人们的意愿,﹝白塔河﹞改变了自己的流向,把害化为利。”

    2.货物、人员等流通的方向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