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送真歇禅师》 盍亦返故乡,子细自披抉。

盍亦返故乡,子细自披抉。

意思:何不返回故乡,仔细从钻挖。

出自作者[宋]林季仲的《送真歇禅师》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真歇师一生的回顾和反思,表达了对佛法的深深敬仰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 首先,诗中描述了作者与真歇师同年五十八岁,两人对视而颓然,百事付与华发的情景。这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即人生短暂,但不应被短暂所困扰,而应把握当下,活在当下。 接着,诗中描述了真歇师要离别而去,作者挽留却不肯留,径山演法切的情景。这表达了作者对真歇师的敬仰和感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佛法深深的向往和追求。 在接下来的部分,作者向真歇师询问佛法如何,请他为指诀。然而真歇师却低头不语,想要消失在人海中。这表达了作者对佛法的深深敬畏和谦逊,同时也表达了对真歇师的深深感激和敬仰。 最后,作者叙述了自己所听闻的佛法,认为山河大地、鸟兽鱼鳖、一蠛蠓等都是森列的万象,声色臭味等都是平等的六根,不能区分巧拙。作者认为应该返回家乡,仔细自披抉,发现无价珍宝。这表达了作者对佛法的深深领悟和理解,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的深深思考和反思。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佛法的深深敬仰,同时也表达了对真歇师的深深感激和敬仰之情。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是一首值得一读的佳作。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我与真歇师,同年五十八。
对之竟颓然,百事付华发。
买舟系篱傍,一日来告别。
挽之不肯留,径山演法切。
佛法果何如,请师为指诀。
俯首无一言,苦欲相泯灭。
余漫述所闻,此法本无缺。
山河连大地,鸟兽暨鱼鳖。
抽至一蠛蠓,中含大千阔。
试即此身求,万象皆森列。
声色臭味等,六根能剖决。
阿谁使之然,未可计巧拙。
盍亦返故乡,子细自披抉。
当有无价珍,终身用不彻。
胡为浪驰走,千里访名刹。
环立广坐下,觑人摇辅颊。

关键词解释

  • 子细

    引用解释

    1.认真、细致;细心。《魏书·源怀传》:“ 怀 性宽容简约,不好烦碎,恒语人曰:‘为贵人,理世务当举纲维,何必须太子细也。譬如为屋,但外望高显,楹栋平正,基壁完牢,风雨不入,足矣。斧斤不平,斲削不密,非屋之病也。’” 唐 李德裕 《续得高文端贼中事宜四状》:“昨日 高文端 到宅辞臣,因子细问得贼中事宜。” 宋 杨万里 《又题寺后竹亭》

  • 故乡

    读音:gù xiāng

    繁体字:故鄉

    短语:故土 诞生地 出生地 里 邻里 本土 乡

    英语:home

    意思:(故乡,故乡)
    家乡。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

  • 披抉

    读音:pī jué

    繁体字:披抉

    意思:
    1.搜求挑取。
    《汉书薛宣传》:“刘氏孤弱,王氏擅朝,排挤宗室,且嫂何与取妹披抉其闺门而杀之?”

    2.拨开挑剔。
    宋·苏轼《复次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