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兵餽行》 古师远行不裹粮,因粮于敌吾必得

古师远行不裹粮,因粮于敌吾必得

意思:古代军队远行不带粮,因粮于敌我必定得

出自作者[宋]李复的《兵餽行》

全文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战争中征调民兵的场景,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首先,诗中描述了征调民兵的规模,有十五万人之多,他们身着铠甲,手持武器,如同官军一样,踏上征程。然而,这种表面的威武背后,却是人民遭受的痛苦。 接着,诗中描绘了民兵离别家乡的场景,儿媳牵衣、父亲抱哭,泪水如同泉水一般流淌,满身都是。他们前去不知道路远近,只能按照日程安排渡过黄河津。 在运输方面,民兵每人要背六斗粮食,还要带上蓑笠作为防雨工具。然而,这些粮食只够供应两军食用,而且高地和平地的日粮量只有二升,六成才能供应十天。 在行军方面,大军夜泊需要选择合适的地方,不能过于深入,每驿之间要有一定的程距。如果超过三埂里,可能会遭遇敌军的攻围或鏖击。十天之内行进十程,已经背负的粮食全部用尽,无法再索取。 在这种困境下,民兵们被迫南运北上,距离越来越远,无法接应。敌人听到兵侵的消息后开始分散隐藏,他们的狡诈深不可测。在这种情况下,军队因为饥饿和寒冷而失去斗志,精锐部队可能会出来与敌人交战。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反映了战争对人民生活的破坏和影响。它提醒我们战争的代价是沉重的,我们应该珍惜和平的生活。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调丁团甲差民兵,一路一十五万人。
鸣金伐鼓别旗帜,持刀带甲如官军。
儿妻牵衣父抱哭,泪出流泉血满身。
前去不知路远近,刻日要渡黄河津。
人负六斗兼蓑笠,米供两兵更自食。
高卑日概给二升,六半才可供十日。
大军夜泊须择地,地非安行有程驿。
更远不过三埂里,或有攻围或鏖击。
十日未便行十程,所负一空无可索。
丁夫南运军北行,相去愈远不接迹。
敌闻兵侵退散隐,狡筭极深不可测。
师老冻饿无斗心,精锐方出来战敌。
古师远行不裹粮,因粮于敌吾必得

关键词解释

  • 远行

    读音:yuǎn xíng

    繁体字:遠行

    短语:远征 长征

    英语:went over

    意思:(远行,远行)

    1.出远门。
    《孟子公孙丑下》:“

  • 必得

    读音:bì děi

    繁体字:必得

    短语:务 得 须 要 必 非得

    英语:must

    意思:必须,一定要。
    鲁迅《花边文学读几本书》:“譬如要批评托尔斯泰,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